《牧童之歌》是新疆哈萨克族的一首民歌,旋律欢快、活泼,表现了牧童在天山脚下辽阔大草原放牧时的喜悦心情。虽然这首歌非常简短,但要唱好它并不容易。但是两位老师却把这首歌唱好处理到位,他们的设计是非常值得学习的。首先,两位老师利用新疆的风土人情作为导入继而引入了“骑马”这一主题,由附点八分音符节奏引出了马蹄这一特点,学生认识附点,知道附点八分音符要读得稍微长一点,附点后面的十六分音符要读得稍微短一点。然后过渡到连续四个小节的马蹄节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节奏上的难点。在朗读节奏的同时引导学生配合上骑马的动作,又加上牧童策马扬鞭的动作。再次,仔细听辨,解决音高难点。歌曲的第二乐句第一小节,节奏拉宽,“6”到“高音6”的八度跳进,许珺老师运用柯尔达手势直观的向学生表现出音高的位置,而且提示了学生遇到高音时提醒学生靠气息的支持把音唱上去,不能喊叫。歌曲教学最后两位老师用不同的呈现方式恰当到位地处了了歌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音乐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两位老师同题异构的《牧童之歌》的教学,让我们感受到整个过程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感受、体验、想象、表现的机会,从谈话、表扬、活动中充分让学生说、玩、唱、跳、想象和创造,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本节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感受到既是创作者又是表演者和欣赏者。在本节课结束时从学生的唱、跳、说、表演等环节看出学生能有感情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准确的表达出歌曲内容,并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