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人初秋,是成长的季节。10月17日,三井小学的语文老师们齐聚一堂,在中央花园校区录播室进行教研活动。本次活动围绕“教材解读能力的提升”展开,旨在了解师生发展需求,扎实推进我校求原课堂的研究,提升师生综合素质。
活动伊始,胡晨老师为大家执教了《黄山奇石》,她以富有童趣的教学语言,始终深深吸引着学生,呈现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在“猴子观海”这一小节的赏析中,用看一看、找一找、读一读、演一演的方式,给学生以方法的指导,使他们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随文编写的儿歌贯穿始终,既概括了文章内容,又认读了二会字,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随后,钟楼区教师发展中心语文教研员陈玉琴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点评。她肯定了胡老师的个人素养,善于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未成曲调先有情;在词句教学上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循序渐进。同时,陈老师也指出全文紧紧围绕“趣”字展开,在教学设计时也要以“趣”为主,不必面面俱到,但要让学生“一课一得有干货”。

陈老师的教学建议让在座的老师们受益匪浅,随后的讲座更是深入人心。本次讲座围绕“部编本教材理念下语文教学走向”这一主题展开,陈老师首先便提出三个值得老师们深思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结合当今语文改革大背景,陈老师提出要进行整合,进行主题教学,群文阅读。学习语文就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应让孩子进行大量阅读,课外阅读课内化,课外阅读课题化,要读好书读经典。同时,陈老师呼吁语文教师们在新教材实施的东风已来之际,且行且思,明确“人文情怀”和“语文要素”双主题、找准教学整合点、聚焦语言训练点。

陈老师的讲座,不仅让老师们对部编本教材有了新的认识,理解了编者的意图,了解了新教材各框架编排的特点、定位及教学重点,知道了教材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特点和如何进行操作,更为今后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重点、亮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部编本教材改革探索之旅已经启航,唯有扬帆起航,居高领略教材内容,深入领会语言特色,准确领悟编写意图,才能倾情唱响教改劲歌!
心得摘录:
冯绯楠: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基于以上特点,部编版教材在设计编写体系时以趣为主,采用“双线递进”的方式,要求教师能够学会捕捉语文训练点,对低年级的孩子进行识字以及语文积累,从而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陈老师在讲座中提到,语文要素要基于教材:一、看单元导语;二、看课后习题;三、语言积累到运用;四、说话训练,借句子进行分散训练。课文内容可以整合为大单元、整体化和双主题,进行人文主题对接和语文要素对接,从而达到既教好书,又育好人。
孔春燕:
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苏教版的“百花园”里辛勤耕耘,精雕细琢。我们唯恐耕得不深,于是不停地“掘地三尺”;我们唯恐耕得不匀,于是不断地“绕篱三舍”。陈老师“大语文”、“语文为王时代”的言论“一语惊醒了梦中人”。改革,思路决定出路。针对目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无整合、无个性、无量化、无创新、无结构、无聚焦”等弊病,陈老师提出了以“大单元、双主题、整体化”为核心的新语文主题学习的思路,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道路。
褚丽萍:
听了陈玉琴老师的语文主题学习讲座,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收获颇多,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也有所启发。我们备课时一定要把握好单元的人文目标和语用目标,双线并行;要准确确立教材的语用主题,抓住“语用训练点”进行有效训练。要改变备课模式,着眼语文,从人文角度定主题,从语文要素角度定主题的方法措施。改变课堂形态,实现教材与丛书的有效衔接的方法。此外关注单元主题应从人文主题与语用主题两方面考虑,整体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阅读能力,增加阅读量是语文主题学习课改实验的精髓与关键所在。
(撰稿、摄影:蒋逸斐 审核:包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