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语文的精彩
——典雅校区第六次语文教研活动
为了研究小学阶段语文课文朗读和朗诵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12月7日上午,典雅校区语文备课组在录播室举办了“小学语文课堂朗读与朗诵”研讨活动,四至六年级语文老师都参加了此次活动。特别幸运的是,活动还邀请到了常州市吟诵艺术协会理事沈奕冰老师作指导。
活动起始,沈奕冰老师围绕“朗诵与朗读有何差别”这个问题和五(10)班的学生们进行了讨论。沈奕冰老师结合自己的经历为学生们总结了朗诵和朗读两点最大区别:一是诵有读的意思,但诵一定是背;二是朗诵要求具有舞台表演化,包括精气神、体型、站位 、走位、内容和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接下来,沈奕冰老师以五年级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为例,讲解了读文章要点。首先要用实心点表示出一句话中的重音,主要将句子中想要表达的点加重。其次,在练习读课文时,沈奕冰老师对于疑问句的朗读进行了重点指导,提出朗读“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这句话时不需要换气而是需要阻气,要通过表情和气息将思考的过程呈现出来。接下来,沈奕冰老师也指出了集体朗读时易产生两、三字断音以及常州学生易前后鼻音不分的问题,并指导了后鼻音和前鼻音的正确发声方式。最后,伴随着学生们琅琅的读书声结束了这节收获满满的朗读学习课。
在对于语文教师朗读和朗诵指导环节中,沈奕冰老师先详细讲解了调值的问题,并让老师们练习朗读“1到10”,并仔细纠正。接着,沈奕冰老师针对语文课本,挑选了《安塞腰鼓》、《秋天》、《九寨沟》和《说勤奋》来指导散文、现代诗、写景文和议论文这些不同的文体该如何朗读。老师们认真倾听并练习。除了语音、语调上的指点,沈奕冰老师还提出要根据课文情境,指导孩子读出画面感,并且作为老师还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段的文章,让学生用本来的声音读,避免过度运用感情色彩。
最后,鲍书洁老师再次提醒语文老师的课堂应该回归语文教学的初衷,注重朗读教学,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带着学生的理解去朗读。语文老师应该抓好基本功:写字、朗读和演讲等,不断修炼,给学生做好示范。
一次教研活动就是一次学习机会,本次教研活动对语文老师的教学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使老师们对语文中“朗读和朗诵教学”有了新的认识,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朗读素养,坚持让学生用童眼欣赏课文,用童心感悟课文,用童声朗读课文,就一定能让学生读出语文的精彩。
(摄影、报道:张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