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是一种意识,是一种氛围,更是一种素养。这种素养植根于学校工作的实际,源于对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的深入思考和研究,并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沉淀。教科研素养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过程,也是学校成长不断发生的过程。
齐聚一堂聊科研
为了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师成长,提高教科研素养。5月6日下午,三井实验小学校长室、教师发展处成员、名师工作室成员、教研、备课组长及有意向申报课题的青年教师齐聚录播室,思维碰撞,共同学习。本次活动由教师发展处李志军主任主持。
活动伊始,李主任首先对如何进行课题选题进行了指导,提出了“四字方针”:实、特、新、适,即实用、特别、创新、合适,老师们选题时可以从这几方面进行考量。
思维碰撞展笑颜
随后,各工作室成员围坐一圈,进行思维碰撞,为工作室的课题研究献策。热烈的研讨后,各组的选题初见雏形。
吕兰名师工作室致力于在英语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研究,从学生终身发展的目标来俯瞰课堂教学。沈金老师作为代表介绍了目前各国流行的思维训练方案,提出在实际教学中,从思维品质入手进行思维能力的研究。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结合课前、课外实践活动和练习,改进学习方法,引导教师形成“为思维而教”的教学理念,改进评价策略。
朱丽萍老师则代表马晓明名师工作室交流了选题的思考,他们着力思考如何在数学实验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巧用思维材料,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实验研究,与英语组设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丁志根名师工作室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有效改进教学。蒋文亭老师指出,数字化工具的运用拓宽了时空界限,提高了兴趣、效率和主动性,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超越传统意义教学表达形式。
陈晗老师作为张志芳名师工作室的代表,分享了他们对于课题研究的理解。他们认为课题来源于问题,借助课题研究的机会,以版画为主题,在学科整合背景下进行版画教学形式的研究。例如与信息技术结合、研究材料多样性等等。
蒋燕芬名师工作室的兴趣点在低年段科学学习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钟蕾老师作为代表交流了课题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一是通过明智对待学生的乱问、引导学生会问来培养孩子爱提问的习惯;二是培养观察的习惯,让观察成为课堂主旋律;三是培养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习惯。
王秀秀老师代表鲍书洁名师工作室交流了基于部编版教材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研究设想。希望能培养学生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浓厚兴趣,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和关键能力;构建课程框架体系,开发并课程;研制评价指标,形成评价体系。
郑佳老师分享了吴海燕名师工作室基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德育课程研究的计划,先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出现较多的心理问题,再根据问卷结果进行分类,探析心理问题成因,最后与学校德育课程进行整合,形成实践结果。
各工作室的研究主题涉及了学生身心发展的方方面面,从思维发展到学习方式再到心理健康,与学校“纵横+指向儿童成长的学科育人方式的实践研究”主题思想不谋而合。
高位引领促提升
作为课题研究的领路人,校长室也就研讨内容提出了看法和建议。周苏明副校长引导老师们还可以结合课程标准进行思考选题,关注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确立课题后需要进行文献研究了解基本现状,还可采用问卷调查了解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变革,使学生成长能够看得见。
马晓明副校长认为不仅要知道怎么做,向他人学习怎么做;更要坚持做,从小课题入手,常报常新,留下研究轨迹,在探索的路上边走边收获。
徐燕娟校长则以两句良言与大家共勉。一是互为领袖,互相追随。名师工作室是个加油站,名师是领袖型老师,工作室内老师微课题可以从小入手,大田生长,老师们要有跨界融合的理念。二是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和教学风格。要能坚持,能转化,让青年教师尽快找到专业的感觉,发挥名师孵化功能,辐射引领全体教师获得可持续的专业发展。
学思结合,学以致用。三井实验小学始终坚持用课题促科研,用课题促教学,走内涵发展之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此次专题活动,激发了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激活了教师课题研究的热情,使大家进一步明晰了课题研究的方向与价值,增强教师做课题的信心,必将有效推动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促进我校教科研水平再上新台阶。
(撰稿:包增益
摄影:赵永欢
审核:鲍书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