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书是《孩子:挑战》。孩子,我们现在戏称他们为神兽,可爱时像小宠物;发威时像小魔怪。能与这些让我们喜欢让我们忧的小神兽和谐相处,带领他们健康成长,是我们每个家长的梦想。如果成长之路上能多些欢喜少些忧那就是我们的“终极梦想”了。希望今天我的分享,能帮助您成为更快乐一点,更多些许自信,更具生长力的父母。
一、作者介绍
鲁道夫·德雷克斯(1897-1972 Rudolf Dreikurs),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他开创性地将阿德勒的精神分析法和个体心理学发展为一系列实践方法,现在比较流行的正面管教、非暴力沟通、父母PET效能等方法的提出都受到了他的直接影响,在教育界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应对神兽挑战,我们得知己知彼。
一、知己——现代父母的两难处境
首先,我们来看看现代父母的两难处境。很多家长可能经历过,带着你的孩子坐摇摇车的时候,孩子玩了一遍又一遍,你有些烦躁了,生气地说,不能再玩儿了,可是很快在孩子的尖叫和哭闹声中,无奈地又掏了钱;当孩子在餐厅把餐具敲得当当直响甚至肆无忌惮的追逐打闹的时候,你难堪又气愤,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做呢?打屁股责骂吗?或是哄骗,还是束手无策。在旧时的家庭中,我们的上一代父母更多的时候教育的方式更加直接孩子一定要听大人的话,照我说的去做。而随着时代发展,民主理念的提升、人际关系的改变,这样的育儿文化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孩子对这种社会变化趋势非常敏感。他们很快就能感受到他们和大人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他们和成人平等,那么他们就不会再容忍成人对他们的独裁、支配、让他们屈服的做法。与此同时,家长也能感受到孩子想要平等的关系和不再顺从家长的命令。现在当家长真是不易,当我们想吼孩子或者揍孩子的那一瞬间,很多理论也好,许多鸡汤也罢,会从我们脑海中飘过,这是当下的我们作为父母的两难。本书的作者讲到要帮助我们的孩子发展出人生成功的性格和能力,眼下应该改变已经过时的强权方式,建立基于自由与规范责任之上的新方式和秩序。我们不能强迫孩子绝对顺从,而应该用激发和鼓励的方式,让孩子主动遵循应有的规则。我们需要用新育儿方式替代过时的传统方式。我们常常会困惑,现在孩子的脑袋里到底在想些什么。每一代的成长都会碰到这种局面——当事人太懵懂,过来人又太健忘。我们在这个永恒的循环里一直寻找、追忆和思索。是时候来一步时光穿梭机带我们回归遥远的童年了。只有懂得,才会理解。
作者带我们这样来了解我们的小神兽。
二、知彼——了解孩子
1、孩子是如何观察和思考的
孩子其实观察的专家,他们会观察生活当中的一切,从观察当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并且找到自己的行为方向,他们会去尝试每件事,如果成功地达到目标了,那么它就会形成自我强化,并且把这个方式保留下来。5岁的小红经常和他妈妈发生冲突,不论妈妈是要他做什么,都要反抗,一概的拒绝,还经常会大发脾气,损坏玩具,餐具或者是家具,妈妈必须是强硬地逼迫或者是惩罚他,否则的话,他总是有办法逃避自己应该做的事,她的妈妈感觉很困惑,认为自己明明为孩子树立了好榜样,可是为什么没有效果。小红发现无论妈妈说什么爸爸都言听计从,因为爸爸最讨厌冲突和争执,他总是因为害怕妈妈生气而用妥协来换取家庭和睦。小红观察到了妈妈在家里的权威地位,也对此非常的羡慕,所以说他也想通过模仿妈妈,用发脾气来获得权威地位。妈妈自认为惩罚小红的时候,自己是占优势的一方,但是她其实再仔细想想就会明白了,如果惩罚管用的话,小红怎么还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无法无天呢?恰恰相反的是,这种无法无天的表现实际上是对上一次惩罚的报复。讲到这里,老师不禁反思自己,作为班主任,作为妈妈有没有太强势了,自以为处处树立榜样,其实是用力过猛。如今二胎家庭越来越多,4岁的小明是家中的长子,最近的妈妈又给小明添了个弟弟,小明本来是个快乐可爱的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时候,更是表现出了聪慧的特质,受到了老师的喜爱和关注,小明的父母也感到特别欣慰和自豪,不过。最近他出现尖叫啼哭来提出要求,甚至还经常会尿裤子尿床,而这些行为都是出现在她的弟弟出生一段时间之后。刚开始的时候,小明对这个小弟弟也是特别的好奇,她专心地看着妈妈帮弟弟洗澡,换尿布喂奶,但是每次小明想要帮妈妈忙的时候,都被妈妈温柔地拒绝。很快,小明不再快去看弟弟了,那些让爸爸妈妈不安的行为也就随之开始了。因为,小明观察到了,现在弟弟得到了妈妈全部的关注,他觉得全家的爱都被弟弟给抢走了,连最爱自己的妈妈也不再爱他了。的确,小明的观察是对的。现在全家人确实是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不能自理的弟弟身上。但是他对观察的结果却做出了错误的解释,她认为自己就失去了家庭的地位了,于是,他就模仿弟弟去啼哭,尿裤子等等这样的行为来引起妈妈的注意。在幼儿园,就故意捣乱,引起老师对自己的不满,也是想通过老师的投诉,再次引起家人的关注。目前在二胎家庭当中年长的孩子都普遍的存在这类的心理特征。通过小明和小红的案例,我们发现孩子会观察家庭里的每个人的行为,并且对这种行为进行自己的解释,但是往往由于孩子心智还不成熟,所以他们对这些行为的解释呢,往往就会容易发生偏差,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孩子自己的行为逻辑,而不是想当然的把自己在同样情境下的所作所为生搬硬套在孩子身上。
2、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是什么?而家长又该如何应对呢?
成年人做每件事情之前,通常都是会经过思考和判断,然后才会付诸行动,这个行动的背后一定是有着我们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的,那在这一点上,30岁的爸爸和三岁的孩子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都渴望得到关注和爱,设法去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成就感,它会不断地重复那些让他感受到自身价值和归属感的行为而放弃让他感到不适的行为。刚才我们讲到的小明,他通过模仿弟弟行为,让妈妈注意到了自己,从小明的角度来看,只要能得到妈妈的关注,他才不理会这个行为是不是对的?其实,一开始小明也是个懂事的孩子。一来是想要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二来其实也是想用这种行为获得妈妈的关注和爱,而妈妈一次次的拒绝了小明的帮助,这让小明觉得自己不仅失去了妈妈的爱,而且在家庭当中毫无用处,所以,她得照顾弟弟就再也提不起兴趣了,而是选择了用尿裤子,上课捣乱等等这些负面行为来引起家人的注意,捣乱尿床也可以收获妈妈的关心,那何乐而不为呢?对于这种情况,德雷克斯觉得聪明的妈妈可以像对待弟弟那样对待小明,同样的给小明去喂奶换尿布,这样的已经有了一定自理能力的小明,很快就会厌倦这种婴儿似的照顾了,因为他会觉得这样被人照顾着自己反而会更加辛苦,此外呢,妈妈也可以在保证小明和弟弟安全的情况下,让小明来帮忙照顾弟弟,比如说让他学会去泡奶粉,拿玩具哄弟弟开心等等,这样不仅能让小敏感受到妈妈的爱,而且也让他做了自己的力所能及的事儿,让小明就重新找到自己在家庭当中的地位和价值了。德雷克斯关于家庭关系家庭地位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这将是我们今后教养孩子的时候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察点也将有助于家长更好的去处理二胎教育等等这样棘手的问题问题。这个概念就叫“家庭星座”,他指的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特殊关系体系,这个关系体系就像天空当中的星星,每个星星都有着各自的位置,不同的星星会组成不同的星座,家庭星座其实就是每个家庭成员在家庭当中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可以接收不同的信息,有不同的生活体验,也可能会养成不同的个性特征,比方说小明的父母在没生小明之前,他们的家庭关系只是夫妻关系,而当小明出生之后,亲子关系就可能大过夫妻关系,那么夫妻双方就可能因为孩子而产生冲突。而在当小明的弟弟出生以后,原来的三人组合又变了,小皇帝突然被废黜了,这个时候小明会意识到而且必须面对自己家庭位置的变化,他比弟弟年纪更大,所以弟弟在一段时间之内肯定会受到更多的关爱,如果第3个孩子出生,那么小明一家五口人在家庭星座当中的位置就会再次的发生改变,老二就会发现自己被夹在了老大和新生婴儿之间,处境十分的微妙。家庭是十分重要的,父母如果能够敏锐的察觉家庭星座动态,就会理解之前提到的那些种种困惑,帮助父母做出最好的选择,从而塑造孩子正确的价值观。除了上面提到的问题,父母们一定还经历过孩子啼哭,做事拖拉,乱写乱画,耍赖偷懒等等,父母往往是觉得颇为无奈和苦恼的,德雷克斯认为这其实也是孩子们想借此获得关注,比方说家长在做饭,那孩子故意打翻盘子或者是尖声哭闹,这实际上是孩子在试探父母,试图去引起家长的注意,一旦家长急急忙忙跑过来了,如此反复,反而会让孩子加强自我认同感,并且会经常使用这些负面的行为,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学会拒绝。不给予这种过度关注,保持稳定平和的态度,继续做自己的事情,降低坏习惯的重要性。你会发现,孩子一旦认为这种行为不能引起父母的关注了,他就不会再去做了。有的孩子会从拒绝父母的正当要求当中得到满足,那在这种权力之争当中,孩子表现出来不愿意受到控制或者是支配的意愿。比方说小红的妈妈总是逼迫她不要干这个,不要做那个。在小红看来呢,妈妈不尊重自己,总是用命令的语气跟自己说话,其实没有人愿意被别人强迫,所以呢,他就会用语言或者是行动来拒绝妈妈,并且以此得到满足(举自己孩子的例子,因为疫情有足够时间跟孩子相处,我们可以更加细致具体地感受到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她在观察爸爸和妈妈的关系的时候发现了谁的家庭地位就高,所以他也就模仿妈妈大声说话,发脾气,来获家庭地位,这样,我们似乎就能够理解她建立的反抗行为了。对此德雷克斯建议说,作为父母要彻底的打消独裁者的想法,退出冲突,父母要以坚定,沉着,平静踏实的态度来面对孩子。我们要改变我们自己,来影响孩子,而不是我们要去改变孩子来迎合我们。明白了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对如何做父母,如何教养孩子有了更多的信心。德雷克斯在书中提出了30多条如何做父母如何教养孩子的原则和方法,这将非常有助于现代父母进行自我教育,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尊重、倾听和有效陪伴。
父母的角色不是雕刻师,养育孩子,也不是一项事业。有效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应该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合作的过程。尊重孩子、倾听孩子、陪伴孩子,对孩子多一点耐心,才能培养出健康独立自强勇敢的孩子,以上是我的一点感悟,如有不到之处敬请指正。我们不是最好的父母,但是我们可以是有终身学习态度的现代父母,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