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求原教师>>教师发展>>联盟成长>>文章内容
阅读,为生命成长奠基——2019-2020年度求原书吧工作室线上沙龙(三)活动记录
发布时间: 2020-03-2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宋倩

  一.开场

  潘文静:大家晚上好,求原书吧读书分享活动又如约和大家见面了,本期将和大家分享的分别是沈金,蒋平和张芳芳老师。沈金老师将带领大家蹲下身来以儿童的眼光看世界;蒋老师带来的是罗伯特·M·波西格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他将带着大家循着作者的思考,一路回归自我。未来,以来这四个字经常占据着新闻的头条。的确,在日新月异的现代,一切都在飞一样的变化着,所以终身学习早已不是口号,而是每个人都要在做着的事情。学习什么才是未来需要的呢?什么样的学习才是有价值的呢?相信张芳芳老师将和大家分享的《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教》会给出答案。

  二.好书分享

  1.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罗伯特·M·波西格)     蒋平分享

  这周刚读完《禅和摩托车维修艺术》,将近400页,最后不到100页是熬着夜读完的,我已经很久没这样了。

  这是一本神奇的书,也是一次独特的阅读体验。看了书名,翻了几页,以为就是一本轻松滑稽的公路小说,就如同它的书名一样,有些不着四六。或者,是那种通过长途旅行,找回自我,重拾生活信心的俗套小说。——因为它的上架建议是“文学/经典”,而非实用技术、社科哲学之类。可读着读着,发现不对劲,书中除了记录父子俩的感受见闻,沿途风景,作者还不停地一本正经地介绍了摩托车构造原理及维修方法:汽缸、阻风门、梃杆,凸轮,如何听发动机声音来判断故障……极尽详细,让我这个工科出身的人都有些摸不着头脑。更不可思议,一个叫斐德洛的修辞学教授,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跑出来,就像《食神》里的那个梦遗大师,然后跟你讲一大堆根本听不懂的:科学与宗教,世界的二分对立,真理与辩证法,苏格拉底与亚里斯多德……一会是父子俩的旅途琐事,吃喝拉撒,冲突与和解,一会又是科学与哲学的探讨,禅与生命意义的叩问,这究竟在闹哪样?而此时,你已经难以掩卷,这个几乎颠覆西方哲学传统的斐德洛究竟是何方神圣?他和作者什么关系?他的长篇大论跟父子俩这趟穿越东西海岸的旅行究竟又有什么关系?除了这些萦绕待解的疑问,更重要的是,书中所有的人物,不管是父亲、儿子,还有斐德洛,他们都仿佛深陷在各自的人生危机当中无法自拔,不停挣扎。那种无力感和痛苦,相较于深奥的哲学探讨,更容易令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感同身受,他们最后的结局究竟怎样?随着旅程的推进,真相层层剥开。原来,斐德洛就是那个带着儿子横穿美国大陆的父亲是一个人,斐德洛的经历就是他被送进精神病院之前的经历。他曾经不顾一切地寻求内心的真理,历经无尽痛苦终于彻悟,可是他的思想无法为旁人所接受,最终精神崩溃,自我消亡。也可以说他们是两个人,一个已经灭亡,一个获得重生,一个倒在探求真理的路上,一个从亲情环绕中站立起。通过和11岁儿子长途旅行,他最终回归家庭与生活,完成人格的回归和思想的升华,重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所以,在这部复线结构的小说中,两条故事线看似相互交错,实则彼此承接。同样作为十来岁儿子的父亲,我被最后的那些片段,尤其是结尾父子之间的海边对话深深打动,几近流泪。那种冲突缓和之后的执拗、不肯低头,内心已经服软,嘴上依然强硬的劲头儿,只可能发生在血脉相通的两个男人之间。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识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这本小说出版于1960年代,作者罗伯特·波西格(1928-2017 Robert M. Pirsig),15岁即考入明尼苏达大学,主修化学,并对哲学产生浓厚兴趣,后前往印度学习东方哲学。回国后,在当地大学担任写作课教师。1961年,他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和临床忧郁症,被多次送进精神病院,备受折磨,接受过28次电击疗法。1968年出院后,他带着儿子克里斯,进行了一次长途摩托车旅行。他把旅行的感受和思考,写成了这本《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它曾被《时代》周刊评选为197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十本书之一,霍金、乔布斯等人对这本书倍加推崇。在我看来,这本书的神奇之处在于它集小说、传记、哲学于一体,将风格、氛围完全迥异的两条故事线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读后细想,感觉父子旅行的部分写得有点像《瓦尔登湖》——本书中也多次提到这部自然主义的文学名著。他们穿过广袤的沙漠和草原,沿途的高山和湖泊、经历过雨中露营,公路上修车……在远离市嚣中寻找内心的纯净和生活的真谛。有趣的是,它对摩托车构造和维修过程的详述,像极了梭罗在瓦尔登湖边挖垄种地,对各种昆虫、种子、生长过程、田间劳作极尽详细的描述,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斐德洛的那条线,我觉得很像《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情节,两个主人公的遭遇何其类似,那个为了追求崇高艺术理想的画家,即使穷困潦倒,无人肯定,依旧不为所动,锲而不舍,离群索居在太平洋的一座小岛上,最后终于开悟,达到至高境界,在墙壁上留下最伟大的画作之后,结束了一生。而斐德洛所追求的“良质(quality)”也是他对世界的终极解释。

  何为良质?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探讨。良质是一种思想和陈述的特质,我们不能经由思考的方式了解它,因为要给它定义是一种僵硬而正式的思考过程,良质是无法被界定的。

  良质不会单独与主观或客观发生关系,而是只在这两者产生关系的时候才会出现,也就是说在主观和客观交会的那一刹那。我的理解,良质就是佛,是道,是王阳明思想中的“良知”,它是对西方传统哲学中二分对立的反思,或者叫发展。仅此而已,说实话,以我目前所学所知,以及对生活本身的思考深度,对书中关于哲学部分的理解要达到1/3都挺难的,且要建立在多次研读的基础上。好在,它是将旅行中的现实困境和哲学的思考相互关联来写的,对理解会略有帮助。一本好书,值得反复去读,就像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值得故地重游。可是值得是一回事,真的会去做又是另一回事儿,结束一次愉快的旅行之前,我们总会说:“有机会,我一定还会再来”。可事实上……直到有一天,我们不再追赶和奔跑,不只为分享和炫耀,生活也好,读书也好,变得更加从容,更加在意内心的真实感受,我们对生活对自己的认识,或许也会不一样。

  摘录下一些句子,提醒自己,这本看似枯燥,不太好懂的书,其实对于修正世界观、方法论是有切实裨益的。值得反复去读。

  潘文静:阅读的过程是对话的过程,在对话的过程中汲取了能为自己所用的知识片段,阅读的过程也是心灵交汇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跟着作者欣赏和思考,透过书和作者一起旅行。

  巢红霞点评:这是一本伪装成小说的自传和哲学书,是一本引发读者深思的书。透过书识人,看出蒋老师是一个恬静和善思的人;只有拥有一颗安静的心,才能读这样一本充满哲学的书,并读有所获。只有善于思考,才能与之前读过的书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侃侃而谈。我之前有读过类似的书,然而囫囵吞枣一样的阅读使我失去了和智者交流的机会,唯有静心才能深思。白岩松曾经在白说中说过,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你会发现焦躁的新平息下来,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安全感,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千百年来被无数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真正的阅读是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从中找到自己,塑造自己,而每一本在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你以及那个更期待的那个自己,我想这也是我们大家愿意读书和喜欢读书的原因。

  2. 《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教》(戴维·珀金斯)      张芳芳分享

  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来分享的书叫做《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资深教授戴维珀金斯的作品。

  它的英文书名很简洁,叫Future wise,future的意思是将来,wise的意思是智慧,简而言之,我们要以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更加具有“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来看待教育。

  珀金斯教授认为现在传统的学校教育教的内容存在的三大问题:一个是过分重视学业成就,通俗点说,就是各学科的考试分数,而不管这个分数的高低意味着什么。第二个是过于关注“了解性知识”,忽略只是内涵的把握。第三个问题是过于强求专业知识,而忽略了与生活有关的软知识。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一个观点: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应该塑造的是“业余的专家”,他们不强求专业知识,却能够自信地、正确地、灵活地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是不是过多的局限于教科书上的信息?我们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书本上已知的知识,已经验证过的事实和已经确立的法则。当今世界的变化速度之快前所未有,仅按部就班的教授已经的知识这种方式还能不能行的通?这种方式下教育出来的学生能不能适应灵活多变的世界?答案是否定的。因此,我们要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要重新调整我们的教育目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为将来做准备!

  这本书,就是为了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知识是值得学习的?”或者换成学生的问法,就是“我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难道就“因为考试要考”,所以就要教学这样的知识吗?作者以数学中的“二次方程”为例,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学校学过“二次方程”,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真的会用到二次方程吗?很少,少到几乎没有人。如果教学的东西我们的学生将来根本用不到,那这就不是值得学习的知识。由此可见,具有生活价值的东西是真正值得学习的。大家可以试想一下,从小学到高中,你学到的哪些知识在今天的生活中仍然有用呢?但是得把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和计算能力排除在外。作者认为值得学习的知识是对学习者的生活和未来有关和有用的知识,有助于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不过,珀金斯教授进一步将这个定性的标准分解成了两个更有行动指导意义的标准。第一个是:值得学习的知识应该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全局性的理解。也就是对所学的知识能进行全面的,生动灵活的理解,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能触类旁通,能很好的应用于实践。

  它就可以帮助学习者在遇到真实问题时:快速地判明问题的性质、审慎的思考,并能够激发进一步的深入学习。用作者的话来说,现在的教育教的是“配方知识”,就是看到A,就知道B,类似于标准答案式的知识。这种知识也许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90%的问题,而之外的10%才是真正影响学习者一生的,这10%问题的解决靠的就是全局性理解。

  接下来,作者分析了值得学习的知识应该满足的第二个标准:开放问题。这一章很有颠覆性。我们都知道提问对学习很重要,但现在堂上大多数的提问,只是为了检验学生是不是掌握了某项被灌输的知识,而不是为了激发学习者去主动寻找答案。作者提到一点很重要,就是让学习者负责提问。这实际上是将学习的责任交还给学习者,能提出好问题本身就是检验学习者学习能力和对知识掌握水平的一种标志。

  任何学科都包含了大量在人们生活中有用的知识,等待我们挖掘,我们应该如何将现在的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转变为面向生活面向未来的教学呢?作者在后面几章里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最低一个层次,教师可以在现有的教学内容里尝试按照上面的两大标准设计教学方式,这是“点”。中间一个层次,作者乐观地指出,在我们熟悉的每个学科中都包含着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内容,所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转化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我们可以在整个学科范围内做调整,这是“线”。更高一个层次,可以跨学科,进行主题单元式学习,这种方式其实也是面向生活面向未来的学习的天然要求,这是“面”。

  教育界中的各种观点,多半是围绕着方法展开的,比如如何才能让青少年学习那些我们认为该学习的内容,但是读完这本书,我开始认真思考,我们认为孩子们应该学习的是不是真正值得他们学习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否具有生活价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经常问一问自己这个问题,不要为了教这个内容而教,而是为孩子们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潘文静:张芳芳老师带着我们一起进行思考,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培养的是终身的学习者。刚才张芳芳老师也提出来,具有生活价值的东西才是值得学习的知识。两个核心词:全局性的理解,开放性的问题。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具有全局性的理解?能够回答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吗?这值得我们大家共同思考。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塑造的是业余的专家,他们不强求专业的知知识,而是能够自信灵活的正确的运用知识。反思一下,我们现在对知识是不是过高的追求准确率,过多的依赖于课本,相信我们的周红老师也在进行这样的思考。

  周红点评:听了张老师的分享,觉得张老师是一个非常和蔼可亲的老师。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反思的老师,也带给我很多不一样的思考。要努力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真的很难,以教育的视角来看待教育。那么通过张老师的分享,具有生活价值的知识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知识,这是对于未来和生活有用的知识。比如我们数学这门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内容价值的标准是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具有全局性的理解。就像我们学校的4S课程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寻找最聪明的路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于我而言,首先让孩子们喜欢这门学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它的内驱力。就像丁校长曾经演讲时说让思维多飞一会儿,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得到延伸,激发学生去探究。学生有质疑思辨的能力,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应该教什么?怎么教?书中给了三条建议。现在这样一个信息化、数字化快速发展时代,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我们无法预知。但是作为我而言要努力的提升自己,学习、实践、反思,争取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

  3. 《照相本子》( 几米 ) 沈金分享

  拥有童心,理解童心

  ——读几米作品《照相本子》有感

  有人说,孩子的心总是色彩斑斓的,充满阳光,充满希望,充满生机。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作为成人的我们,或许会不知不觉丢失了那份童心。

  读一读几米的绘本,相信很多人都能找到那些久违的童心。

  几米自称是个“住在成人身躯里的小孩”,他的很多作品都是以小孩为主角,“童心”一直都是他乐于表现的主题。

  比如在《照相本子》这部作品中,有篇名为《秘密》的绘画,画面上是小男孩被老师罚站在教室的墙角。画面上除了单调的墙壁,孤单的男孩,别无他物。

  配图文字是:

  亲爱的老师,你永远不会知道,

  教室墙角有一个小洞,风会吹进来,雨会泼进来,

  可以看见蝴蝶在花间飞舞,彩虹浮现,

  可以看见独角兽飞过上弦月,

  流星不断地划过夜空,太空战士登陆火星。

  亲爱的老师,这些我永远不会让你知道……

  的确,作为一名老师,无法想像本来是一种惩罚,在孩子眼里,竟然能看到这么一个神奇多彩的趣味世界。也许外面的天空并没有这么绚丽多姿,也许在我们眼中所能看到的,只有那一成不变的景与物,人与事;但在孩子的小脑瓜中,天地间处处有奥妙,生活中时时有惊喜。或许,在我们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对于他们来说,却是非常非常重要;而我们的烦恼对于他们来说,或许真得算不了什么……

  我们都曾是儿童,都曾拥有过一颗童心,但长大后的我们往往不再能理解儿童的心。面对孩子做的错事、蠢事,我们总是一味批评,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纠正甚至处罚。可在这坏的效果之后也许曾有好的动机,曾有他们的好奇、他们的善良、他们寻求满足的心理……只是年幼的他们总把好事办成坏事,我们呢,也往往会用所谓的“成人的理性”去对待他们的“可爱缺点”。

  李镇西老师曾说过:童心是师爱之源,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是乐于保持一颗童心,善于在某种意义上把自己变成一个儿童,这是我们对学生产生真诚情感的心理基础。随着时间的流逝,虽然我们会在年龄上与学生拉开越来越大的差距,但是拥有一颗童心,可以使我们与孩子在思想感情方面保持和谐一致。

  一、拥有儿童般的情感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这样说过:“我决心使我的孩子们在一天中没有一分钟不从我的面部和我的嘴唇知道我的心是他们的,他们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他们的欢乐就是我的欢乐。我们一同哭泣,一同欢笑。”如果老师怀着儿童般的情感去理解儿童的心灵世界,如果老师能做到和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这样的老师定会赢得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二、拥有儿童般的兴趣

  作为成人,教师不可能在每个方面都有着与学生相同的兴趣爱好,但是教师的职业却要求我们保持一份儿童般的兴趣,这决不是一味地迁就学生,而是有了更多通向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当学生发现老师和自己有相同的兴趣爱好时,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当作朋友。

  三、拥有儿童般的思维

  站在教师的角度看儿童的某些行为,我们总是很难理解他们;但是,如果换个角度,站在儿童的立场去观察他们的言行,我们便很容易理解他们。具有儿童般的思维,多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理解,我们才能发现他们缺点中的可爱之处,甚至智慧之处;只有学会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究,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 才能和他们一起成长并体味到教学工作中无尽的幸福。

  四、拥有儿童般的纯真

  童心,意味着纯朴、真诚、自然、率直,而这些也正是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作为社会人,老师或许会有几种身份,几副面孔,但是,面对学生,教育者只能有唯一的面孔:诚实!面对学生纯真的脸庞,老师表现出哪怕一点点的矫饰、圆滑与世故,都跳不过学生那一双双明净无瑕的眼睛,并会给学生纯净的心灵蒙上阴影。

  读了几米的作品《照相本子》之后,简单的画面与单纯的文字让我体会到孩子的情感是如此丰富细腻,孩子的心灵是如此纯洁明净。拥有童心,我便能去理解学生,思考他们行为背后的真实想法,并且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当某位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时,我不再会向他投去严肃的目光,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高呼他的名字,用突然发问来作为对他的警戒,我想,如果每一天每一节课都要求每一位学生聚精会神去听讲的话,这的确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我自己也做不到这一点,当他们感觉疲乏时,不妨来一首歌曲、一个游戏,甚至一句简单的表扬,或许便能让他们立刻有了精神;当学生没有能及时完成作业或告诉我作业又落在家里时,我不再疾言厉色地打断他们结结巴巴的理由,告诉自己要耐下心来听一听他们真实的想法,了解一下真实的原因;当学生捧着满意的测试卷而喜形于色时,我也会由衷地向他们竖起大拇指,和其他同学一道让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甚至亲自剥开一粒糖塞进他的嘴里,让他们体会成功的甜蜜。

  陶行知先生曾多次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此外,先生还有一段十分感人的话:“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写字想得双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忽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一个伟大的教育者,对儿童的心灵世界竟有如此细腻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我们只能说,陶行知先生的一颗真诚博大的爱心同时又是一颗纯洁无瑕的童心!

  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拥有童心,拥有儿童般的兴趣和爱好;

  拥有童心,保持儿童般的纯真;

  拥有童心,感受与孩子们心灵交汇的幸福。

  张志芳点评:1.进一步介绍作者几米生平:几米29岁的时候得了白血病,这次的病痛让他明白了生命的可贵,让原本一个不善言辞的男人变得感性和明锐,所以他觉得平凡的事情越加重要,反而那些所谓的大事有时候不值一提。这样一种思想的转变,也使得他后来的作品越发的充满魅力。

  2.理解童心:所谓的童心,其实就是一种同理心,学会换位思考,在成人的世界里,非常重要的事情,在孩子看来可能是不足言语的;而在儿童的世界里,他们没有太多重要的事情,每一件小事情对他们来说都是重要的。毕加索曾经说过,我在14岁的时候作画可以像拉斐尔那样好,然而,我花了一辈子的时间,才画的像个孩子,他用一辈子的时间诠释了孩子的天真,童心是成人一直难以达到的境界。

  潘文静:我身为教育工作者,现在带一、二年级的孩子,看到的是一种本真的状态,所以工作状态也由于这

  种接触变得越来越好,教育者的幸福应该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孩子的状态是简单的,哭也简单,笑也简单。陶行知有段话,他说,来来来,到孩子的队伍里来,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发现你的小孩;来来来,到孩子的队伍里来,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了解你的小孩。我们发现小孩,了解小孩甚至教育小孩,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也是一个教育者在这个过程中有所享受的。

  三. 吧长总结(苏春花)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告诉我们人生处处有哲理,人生处处有教育;《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教》启迪我们教育要链接生活,而《照相本子》的几米则由于理念的转变用佳作反映出教育需要童真,童趣,童真。在这个读书会,我们一起读书,一起潜行,一起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只要我们能坚持打卡,坚持读书,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四.高位引领(徐校长)

  几个老师的分享和点评都是很精彩的,主要就是回归人,回归教育教育的本源。今天真正让我们生命价值有意义的是什么?这个夜晚我们没有虚度,我们的生命因为求原书吧而精彩,我为我们坚持打卡阅读的老师们点赞。我们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但这样的阅读能够拉长我们生命的长度和厚度,愿经典永远伴随我们成长!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   苏ICP备10201501号-3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学校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   联系电话:0519-85105229   电子邮箱:jsczsjxx@163.com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