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场
张志芳:大家晚上好,求原书吧读书分享活动又如约和大家见面了,本期将和大家分享的分别是解丽,何婧怡和朱萌萌老师。
二.好书分享
1. 《教育的目的》(怀海特) 解丽分享
一.书籍介绍
(1)这是一本奇书!
错过——遗憾一辈子!
迟读——遗憾一阵子!
知而不读——后悔一辈子!
知而细读——幸运一辈子!
问题:如何阅读一本书:
1.教育的目的
2.教育的节奏
3.自由和训练的节奏
4.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
5.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
6.数学课程
7.大学及其作用
(2)这是一本奇书!
给你一缕前所未有的有神清新!
给你一个千载难逢的拍案叫绝!
给你一个今生难得的相见恨晚!
幸运的你,从现在开始,
尽快拥有,尽情地享受吧!
(注释比正文还长的书-越读越厚;让你不断归纳与笔记的书-越读越薄)
(3)这是一本奇书!
奇在它一针见血地洞悉教育的目的!
人是有意识的动物,做任何事情,先要明白:目的是什么?作为老师,作为家长,我们明白教育的目的吗?
(字字句句引发思考的书-越读越厚)
二.经典语句
1.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有艺术般高雅。
2.当习得的知识可以改变结果的时候,无知就成了罪过。
3.自我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这种发展通常在16岁和30岁之间发生。训练这种自我发展,最重要的应该是12岁之前从母亲那里所受到的教育。
4.“呆滞的思想——那些仅仅被大脑所接收却没有经过实践或验证不具有普适性的知识。”。
5.“充斥呆滞思想的教育不仅没有用处,而且最大的害处是具有腐蚀性,进而这种腐蚀性发展成为劣根性”。
6.当习得的知识可以改变结果的时候,无知就成了罪过。
三.阅读迁移
1. 如何避免思想的僵化?
(1)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科目。大量的科目:蜻蜓点水;造成一些毫不相干的知识的被动接受;不能激起任何思想活力的火花。
(2)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的透彻。少而精的科目:让孩子对所学的东西进行自由的想象和组合,他们就会利用这些所学的知识去认识世界,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这些孩子自己的发现,是一些普遍的、基础的概念,这些概念能够帮助孩子理解他生活中涌现出来的层出不穷的各种事情,孩子就是要这样的生活!
2.现代学习观:
人类——被看作是由目标指引、积极搜寻信息的行动者,
他们带着丰富的先前知识、技能、信仰和概念进入正规教育,而这些已有的知识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周围环境的关注以及组织环境和解释环境的方式。
现代学习观就是人们用他们已知道和相信的知识去建构新知识和对新知识的理解。
3.自我发展,最重要的应该是12岁之前从母亲那里所受到的教育。
作为教育者
作为小学阶段教育者
作为母亲
我们应该怎样做?
4.问题:孩子为什么会粗心?
★身体因素:1.睡眠不足、营养不足——规律的作息、睡眠充足、营养丰富
2.视觉加工不足、听力障碍
(1)视觉加工能力落后与年龄阶段水平。
(2)眼—手配合值不足。训练不够,看到和写出来不一致,抄错
(3)视觉记忆不足。看过的数字转瞬忘记,计算正确的结果写出来就错。
★智力活动因素:1.知觉细化不足——对知觉对象差异分辨不足
“玉”和“王”;12和21;
学前训练——增进知觉辨别能力
(1)找相同和找不同的图画;
(2)绘本阅读,学会仔细观察;
(3)不同角度留意观察
2.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不够
“做难题不会错,简单题容易错”
3.知觉记忆不稳固
知觉记忆——记住知觉到的对象。
训练:有声的朗读帮助巩固知觉记忆。
★学习习惯因素:1.条理性差,动作不利索
2.检查习惯差
教给孩子检查的方法。
3.没有及时纠错的习惯
在发现错误时,及时细化区别,找到正确的。
★情绪、专注力因素
1.情绪、专注力对智力活动的影响:
智力活动需要安静的精神状态VS内心紧张、慌张、恐惧、被监督的孩子vs缺乏耐心,不能接受比玩耍单调且有困难的学习任务
2.有针对性的优化方式
(1)理性和冷静
让孩子内心安静、有安全感、专心作业
(2)就事论事
从作业本身的逻辑中找原因,不强化孩子紧张、恐惧情绪
(3)安排需要耐心、耐力的事情强化训练
张志芳:
王宣艳点评:
2. 《遇见未知的自己》(张德芬) 何婧怡分享
这本书是讲的一位都会白领阶级的女性通过同老人以及老人的学生,经由每天都可能遭遇到的种种事件,逐渐把眼光从外在的世界,转向内在世界,进而发现大多数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甚至是自己思想和情绪的奴隶,从身心灵三个方面去探讨主宰着人生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操控身心,同时提供了如何解决这些模式的实际有效方法,从而解脱思想、情绪和身体的桎梏。
本书的作者是张德芬,在2002年开始,她受到启发与指引, 辞去高薪的工作,专心研修瑜伽以及各类心灵成长课程以及心理治疗方法,体悟了许多灵性及个人成长方面的心得。2007年6月在台湾出版第一本有关身心灵成长的小说《遇见未知的自己》,名列台湾各大书店畅销排行榜读者反应空前热烈,成为畅销作家。
纵览整本书的内容我把它分为三个部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解决。在书中一开始老人便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我是谁?
2)我们到底要什么?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到底追求的是什么?
3)什么是”真我“?
4)我们为什么会失去与自我的联接,不断的远离自己?
整本书的内容几乎都是围绕着这四个问题开展的,或许是因为前三个问题过于抽象,难以理解,所以作者的笔墨大多集中在第四个问题。在分析问题部分中,老人画出了一张图,概括了我们失去自我,远离自我的四个原因:情绪的阻碍、环境的阻碍、思想的阻碍、身份认同的阻碍
1、情绪的阻碍
从书中我了解到,我们的性格被从小被灌输的各种约定俗成的观念、信念、标准、价值观等等影响,这些影响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每个人的想法不同,价值观不同,每个人每天环顾四周,看见的是他想看见的东西,其它的东西大脑会自动排除掉,长此以往,你会形成一定的习惯。比方说,如果你每次都因为一些小事情生气,这就变成了你的一个情绪模式。以后只要你碰到一点不合心意的事情,你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习惯性的生气,我们会对生气上瘾,以前只要生气,我们都会责怪让我们生气的人,我们认为是他们所做的事情让我们生气,我们从来不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我们从来没有意识到很有可能是我们身体的惯性让我们生气。
2、环境的阻碍
家庭环境、父母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对我们的身心也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一旦我们表现出与之不符的特质,父母和身边的人便会指责和批评我们,使我们产生了痛苦和愧疚感,为了获得他们的赞扬和逃避这些情绪的困扰,我们会压抑这些特质,不让它们表现出来,并使自己变得更完美。但是这样只会让我们离真实的自己更远,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那些不被允许的特质就是我们自己的特质,长期的压抑它们只会使自己更加痛苦。
3、思想的阻碍
思想的阻碍与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由于每个人的经历的不同,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和看法,但是大多数人看到的只是事物的一面,大多带有片面性,这是偏见和误解的来源。
4、身份认同的阻碍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扮演的不同的角色,而且每个人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都带着面具去生活,这是因为社会观念,传统观念要求我们这么做:有些要求并不是不好,只是我们没有必要迎合这些要求,迎合对方,因为我们不是完人,我们只是我们自己。
针对这些阻碍,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我们不能当自己情绪的奴隶
我认为对待情绪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去批判、不去评价、不去压抑,就是感受并经历那些负面情绪,然后当你心中产生各种负面言论时,不去顺从它们,延伸它们,就把它们当做是你不想接待但必须接待的人,然后让它们在你的心中滞留一段时间,到时候它们自己就会走了。
二、改变自己,就是改变你周围的人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就脱离不了各种各样的关系,很多时候,我们和一些人似乎总也相处不好,总是觉得别人对我们太苛刻,和我们对着干。殊不知,我们自己也是这样对别人的,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对他人,他人就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对你。所以我认为在生活中为他人着想,就是为自己着想,同样祝福他人,就是祝福自己。
三、善待自己,让自己内心强大
善待自己,不仅是让自己吃好喝好,更是要为自己的心念做一些事情,因为这些事情可以让我们内心平静,得到喜悦!我们的幸福,快乐的感觉,是从内而外的,不是仅仅依附于一些外在事物的。定下心来问问自己的内心呢,到底想要什么?到底需要什么?现在我们长大了,不是以前那个人云亦云的小女孩了,我们可以分清楚对错,可以看的到自己的优缺点,别人的优缺点,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所以,接纳自己,发自内心的爱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强大自己的内心,才不会苦苦地从外面寻找爱来填补自己。
四、臣服已经发生的事情,专注当下可以努力改变的事情
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很多事情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出生,我们的相貌、个头,我们可能对已经确定无法改变的事实耿耿于怀,无法释怀,对此不满意,不断地埋怨,但是事实就是最大,因为已发生的事情是不能改变的。如果你不接受它,也是无济于事。所以,在生活中要学会了臣服已经无法改变的事情,而专注当下可以努力改变的事情。其他人的事情,老天的事情,我无法控制,我臣服,我接纳,而我能控制的,就是我自己,就是当下我能做的事情,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当一个人有这样的思想的时候,整个人,真的变的很平静,遇到事情也不会像以前那么心急火燎,而是努力想办法解决,这个时候事情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机。
最后,我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所以我要学会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
张志芳:
沈洁点评
3. 《白夜行》(东野奎吾 ) 朱萌萌分享
作家介绍:
1958年2月4日出生于日本大阪。毕业于大阪府立大学电气工学专业,之后在汽车零件供应商日本电装担任生产技术工程师,并进行推理小说的创作。1985年,凭借《放学后》获得第31回江户川乱步奖,从此成为职业作家,开始专职写作。早期作品多为精巧细致的本格推理(本格派推理和社会派推理分别是推理小说中的两大派别。本格派:又可称为古典派或传统派。以推理解谜为主要走向,是推理小说的主流。所谓”本格“代表的是“正统”的意思;本格派可满足以解谜为乐趣的读者,通常尽可能地让读者和侦探拥有同样线索、站在同一平面。本格派是与欧美传统的推理小说风格比较一致的,其代表人物是江户川乱步,他在日本推理小说界的地位大概也就相当于柯南道尔在欧美侦探小说界的地位了,他笔下的明智小五郎在四五十年代曾是无数日本人心中的偶像。社会派:类似中国谍战片,强调推理小说不应只是推理,更应当反映并描写现实社会。此派推理小说较着重于社会写实。深入罪犯的精神世界,探索犯罪的社会原因,揭示社会矛盾和黑暗现象,批判战争的邪恶。),后期笔锋愈发老辣,文字鲜加雕琢,叙述简练凶狠,情节跌宕诡异,故事架构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擅长从极不合理处写出极合理的故事,作风逐渐超越传统推理小说的框架。
主要内容:
桐原亮司在很小的时候看到了父亲对自己的好友西本雪穗实施侵害的不堪一幕,惊恐与愤怒使他刺死了自己的父亲,之后西本雪穗的母亲及“母亲的情人”也“意外死亡”,随后她被优雅独居的唐泽礼子收养。后来随着警察的调查,大家开始怀疑到桐原亮司和唐泽雪穗身上了。没有家庭温暖的二人,为了不让自己的罪行被发现,用尽各种手段,互相配合把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一一除掉。
这一切的起因竟是雪穗的母亲由于家庭窘迫,为了钱硬逼着自己的女儿出卖肉体,幼年不幸的经历让雪穗的心灵从此失去了阳光,而亮司基于各种复杂的情愫一直暗中帮助雪穗报复迫害她的人,同时也帮她一步步铲除一切妨碍她取得成功的障碍。最终桐原亮司为了让警察不追查到雪穗,用剪刀自尽,从此雪穗失去了黑暗中的太阳,前途未卜。
小说将无望却坚守的凄凉爱情和执著而缜密的冷静推理完美结合,被视作东野圭吾作品中的无冕之王,被称为东野笔下最绝望的念想、最悲恸的守望,出版之后引起巨大轰动,使东野圭吾成为天王级作家。
读书感悟:
之所以推荐这本书给大家是因为最近看了电影《少年的你》,里面的情节让我一下就想到了《白夜行》,都是一个活在阳光下一个活在黑暗里,但是命运的共通点让他们互利共生,凄美又悲壮。这本书虽然顶着推理小说的帽子,但是文学性极强,字里行间无不彰显作者的文学功底,绝对经得起读者的细细品读和推敲。这是其一,其二是作者通过错综复杂的情节将背后的人性赤裸裸的展现在你面前,让你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仿佛与书融为一体,当我读到故事的最后,桐原亮司倒在血泊中,唐泽雪穗头也不回的离开,我仿佛也被抽筋剔骨,那种对灵魂的冲击感如同寺庙钟声久久散之不去。在这本书中,读者看到的更多的是心惊,是心凉,是对男女主人公命运可怜又无可奈何的绝望。所以,干尽人间丑事的他们,却无法令人憎恨。就像屏幕上的这句话,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