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求原教师>>教师发展>>联盟成长>>文章内容
阅读,为生命成长奠基——2019-2020年度求原书吧工作室线上沙龙(六)活动记录
发布时间: 2020-03-2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宋倩

  一.开场

  苏春花:大家晚上好,在这个被疫情隔离的特殊假期,求原书吧读书分享活动又如约和大家见面了,隔离疫情不隔离爱,隔离病毒不隔离成长,我们书吧全体成员以宅抗疫,以阅读守望,每天都有老师在群里打卡,大家用心分享和阅读,点燃教育的心灯。本期将和大家分享的分别是徐燕娟校长、周红老师和谢雨桐老师。

  二.好书分享

  1. 从《少有人走的路》到《第五项修炼》 徐燕娟分享

  一.书籍介绍

  《少有人走的路》 自律

  汽车之家和车和家的创始人李想微博把自己创业20年分成了五个楼层

  一层楼,生为一个普通的人。(18岁之前)

  二层楼,成为一个优秀的人。(18岁创业泡泡网)

  三层楼,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22岁二次创业汽车之家)

  四层楼,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27岁汽车之家成为国内第一)

  五层楼,成为一个优秀的领袖。(37岁创办车和家)

  5、巅峰 4、立人 3、生产 2、认同 1、职位

  延迟你的满足感,你会有动力坚持的更久并且做到更好;

  尊重事实,你会面对真实的世界和自己,从而主动改变自己的认知;

  承担责任,意味着主动面对和解决属于自己的问题;

  保持平衡,让彼此冲突的目标和责任之间划出一道分界线,然后努力从中做到自己最应该做的事情。

  这四点加在一起,就是自律,而自律是心智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优秀的人必备的品质。

  《第五项修炼》

  1.自我超越:创造个人的愿景并保持充分的情感张力,洞察真相从而克服无助感带来的情感冲突,运用潜意识给予自己更大的力量。

  2.心智模式:反思实践,重塑世界观,将学习制度化,平衡对外部观点的探寻与对自我观点的宣扬。

  3.共同愿景:愿景是能真正让组织焕发生机,超越平庸的事物。激励组织成员的个人愿景,并集体探讨建设组织的共同愿景。改善组织成员对愿景的态度(承诺投入,报名加入,真心顺从,行使顺从,勉强顺从,不顺从,冷漠),并最终将愿景扎根于企业的主导理念当中(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4.团队学习:组织中“协同校正”(所谓拧成一股绳)的能力至关重要。团队学习需要平衡沟通中的深度会谈(求同)和商讨(存异),降低个人和组织的“习惯性防卫”,进行经常性的演练以提升决策质量。

  5、系统思考:我们重建一种新的看问题的方式,从习惯看世界、看环境、看别人,改变到向里看、看自己、看自己的内心;从看局部,到看全局、看系统。从而能看到存在与内的智障,寻求到克服它们的可能。

  二.联系个人

  《第五项修炼》第4本第5项修炼知行学校中讲到,作为生命体,我们来到人间,成为这样一个充满渴望自然的学习者,每当与社会建立了某种联系,奇妙的变化就发生了,从我们出生伊始学习行动既是生存的个人活动,也是天然的社会活动。在聆听《第五项修炼》中,作为个体我觉得更多的是要强调自我超越,停课不停学,更多的解读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停课不停阅读,不停学习,而不是不停的教,不停的灌,不停的做练习。我是学校的领头雁,是工作室成长营的营长,对于群体而言,我觉得更多的是要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维,更多的是要知行合一,从学习型学校建构到知行合一学校的建设。

  全息阅读·云课堂从开播以来,已伴随我们走过15课时,点击量突破了80000,影响力、普及率逐日增加,共计91位学校教师、48位一至六年级学生、26位家长、1位社会人士踊跃成为伴读者,以各种方式进行荐读、创读,带给孩子阅读学习的兴奋感、学识感和探究欲望,为居家自主学习和家长引导学习提供了可视化的参考,形式多样,让孩子们收获满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直播背后的故事!

  三.阅读迁移

  走进学校3.0时代:学校形态演变(虚拟学校与实体学校)

  教师面临挑战:重新定义教师的专业发展;重新确立真正重要的学习内容;

  闭门即是深山 阅读即是修炼

  内尔·诺丁斯说:“幸福生活就是有空闲时间看自己最爱的书。”信息化时代,我们缺的不是阅读信息,而是阅读信仰。要培养自己的“阅读中枢”,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做一个有主见、有个性的阅读者。

  苏春花:徐校长的分享是一种精神引领。

  秦嘉乐点评: 每一本在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其实蕴藏着未来更加期待的自己。秦老师针对徐校的分享,从个人修炼到团队提升,提取了四个关键点--面对问题、自律、共同愿景和团队场域,速成了一张思维导图。同时强调,面对问题时需勇敢解决并享受因此带来的快乐,正如面对疫情带来的问题,教育工作者选择不断开发线上课程,虽然劳累,却会拥有新的收获。

  2. 《陶行知教育名篇》(方明)周红分享——有温度的教育

  一、陶行知介绍

  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生于1891年安徽歙she(四声)县的一个清苦农家,自幼聪明好学,1927年他在南京创办了晓庄实验乡村示范学校。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

  二、内容介绍

  书中,先生用简短但精辟风趣的语言阐述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得法子”这便是教学合一,这些观点和新课程理论不谋而合,……读到这些他的教育理论,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思想的深远。

  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在他致潘一尘的信函中他一再强调了孩子的力量,“一位不满十三岁的孩子在山海工学团领导小朋友工作,表现出色”,“晓庄的小朋友创办了一个自动学校”……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也是给孩子们舞台,放手让孩子做,比如出板报、组织班级的活动等等,因为相信,相信孩子的力量,他们有无限的可能。所以教师须是民主的。民主的教师又应该努力做到:虚心;宽容;与学生同甘共苦;跟民众学习;跟小孩子学习。

  “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是的,在如今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作为教师,要教学生知识,和学生交流,需要不断充实,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向孩子向周围的人学习完善自己。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用“心”待人,坦然走向学生,其中就讲到了要潜心实践爱、真心捧起爱、用心学习会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 “师爱”我又有了新的认识。

  三、读书感悟

  1.“爱”是平等的、民主的

  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平等对待学生。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以“权威”、“成人”自居,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这就意味着教师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陶行知先生称学生为“爱人”,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这种爱还需要我们用心观察,用心付出。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

  1. 爱是宽容的

  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 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相信大家都听过四颗糖的故事,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先生的四块糖果的故事告诉我老师柔和亲切的态度、会使孩子获得愉悦的感受,而孩子们也正是在这宽容、谅解的氛围里,才会消除抵触心理,获得尊重、理解,从而接受教师的正面教育。作为教师,当孩子犯错误、淘气、闯祸时,对孩子要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少年时代的爱迪生也很调皮,总爱提一些怪问题,如“鸭蛋里为什么会孵出小鸭”;为此,他还专门用身体焐过鸭蛋。对于孩子的幼稚行为,母亲非但没有横加指责,反而在自己家地窖里挖出一块实验田,供爱迪生一边学习,一边实验,正是在母亲的大力支持下,他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或许,放手让他们去求知探索并恰当的引导,反而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当然,对调皮孩子的宽容决不是不闻不问和纵容,当他不对的时候,我们只是态度要友善,让孩子能从心底接受。对调皮孩子宽容,也许又一个爱迪生将会诞生。

  2. “爱”是听得见、看得到的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对问题孩子,陶行知尚能发现他身上的众多优点,更何况今天那些天资聪明、要求上进的孩子?做一个永远的欣赏者,在孩子心灵的沃土上播撒美的春雨,送上缕缕爱的清风,催生颗颗希望的种子,这是教师最大的成就。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3. 爱是“深远”的

  师生都要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不断成长,完善自己。人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这块阵地的主人,陶行知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爱是要深谋远虑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来考虑,把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来追求。

  教育是漫长的,始于爱,而永无尽头。孩子就像是树苗,需要我们用耐心,用激情去灌溉,我们的爱是阳光,是雨露。唯有爱,能让我们教育之树常青。从书中,我领悟到了很多。以人为本、做民主、睿智的教师,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学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的“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精神本源!努力把这些理论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中,从而不断进步和发展。

  苏春花:从点滴之处关爱学生。

  宋倩点评:听了周红老师的分享后,四个关于爱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那教育方面的爱又是什么呢? 我不禁联想到《爱的教育》这本书,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的教育》里,作者把爱比作很多东西,的确是这样但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学生有进步的时候,老师的一个淡淡的微笑;孩子状态起伏时,老师的一句简单鼓励;甚至是家校联系本上老师写的近期表现的反馈,孩子们对这些看得比我们想象中重要,他们脸上因此绽放的笑容也比我们想象中的的甜。我想,这也许就是爱的教育。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有的只是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点点滴滴。虽然最简单的爱最让人忽略,但我们要努力让“爱”被听得见、看得到。

  3. 《教育常识》(李政涛 ) 谢雨桐分享

  作家介绍:

  李政涛老师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曾经说过:每一堂课都是师生共同创作的天地间独一无二、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课堂作品,教学就是即席创作。教师是课堂的作家,艺术家,创客。在网上搜索职初教师阅读书目推荐时,经常能看到他所编写的《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和《教育常识》这两本书的名字。在这两本中我选择了一本看起来更为基础的《教育常识》来阅读。

  主要内容:

  有关《教育常识》这本书,开始看之前,看到名字,本以为会是一本像教科书一样难读的理论书籍,但是真正读下来发现这本书更像一篇散文集,作者把教育常识按照从大到小,从学理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过程分成了人性常识、教育常识、学生常识、教师常识、教学常识。每章分为数节,每节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论述。作者或从一个日常用语的释义开始,或从一个日常故事的讲述入手,娓娓道来,引领我们进入他要描绘的世界去思考。这本书讨论的多是严肃的话题,但是并不显得生硬,反而因为散文化的语言,读起来很有亲切感。

  在阅读过程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处

  第一处是作者提到“教育虽然是与灵魂相关的事情,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然而他并不是雕刻来唤醒灵魂,而是以唤醒的方式来完成对灵魂的雕刻。”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反思自己之前对待学生的方式,有时候过于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期望加之在孩子身上,我希望你是这样的,我希望你能成为什么样子,实际上忽视了每个孩子都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存在,一味地以我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并不合适。正如夸美纽斯所言:“对青年的正当教育不在于把他们的脑袋塞满从各个作家拉来的字句和观念,而在使他们的悟性看到外面的世界,希望他们的心理自己生成一道洪流。”我们也许能雕刻出规则,管的住行为,但是却难以管的住思想。我目前能做的是给孩子们自由表达自由成长的机会,如何去唤醒孩子的潜力还需要我未来继续去学习思考和实践。

  第二处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提到“教师不应刻意去制造欢乐,更不要去为学习本身伪装快乐,这样的伪装经不起严酷现实的考验。我们需要还原学习的艰辛本质,让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学会在旷野而不是在温室里,获得汲取水分和营养的方法与能力。”只为快乐而学习,就会导致:没有快乐就无法学习;而人类的学习,怎么可能时刻都充满快乐?学生会因对浅薄“快乐”的追逐和享受而变得娇生惯养,这样的快乐恰恰变成对学生的伤害。 一个人最重要的学习能力,是即使没有快乐,也要有学习的冲动和勇气。 热爱学习,不只是热爱那种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学习,还要热爱那些给我们带来不适和痛苦的学习。 教师的智慧,就在于寻找一种平衡:既帮助学生寻找和体验学习的快乐,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吃苦耐劳的能力和习惯。

  读书感悟:

  的确,任何学科的学习都会有艰难、痛苦的过程,教师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学习以学生的“快乐为本 ”,只有既帮助学生寻找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坚强的学习品质去承担学习的痛苦、艰辛,学会“苦 中作乐 ”,才是李老师所言的 “有智慧 的教 师”。正如陶行知所言:“必使学生得学之乐,而耐学之苦,才是正轨。若一任学生趋乐避苦,这是哄骗小孩子的糖果子,绝不是造就人才的教育。”

  在这本书中还有许多引发我思考值得反思比较自己日常教学的部分,但是如果想在这本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标准答案,是基本不可能的。因为该书讨论的常识是作者在实践过程中的体验,恰如序言中所表达的,说到底,本书所讲的教育常识,首先是我自己眼中的教育常识,它绝非教育常识的全部,可能只是其中极少且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甚至有些是他人眼中的谬论,我要努力做到讲出我思考过、体验过因而确信过的教育常识,是在和已有常识的对话中“自己讲”和“讲自己”。希望我也能经过个人经历,体悟,思考,提炼,验证出我所认为的教育常识。

  王慧娟点评:真体验真性情真常识。《教育常识》中的教育对象范围广,人人事事时时都是教育。同时常识并不寻常,虽然简单基础,但是大家常常都会遗忘、违背或扭曲,因此对常识的坚守是不易的。结合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谈及需要我们敬畏和仰望教育常识,结合电影里一位具有教育眼光的老师的作为,强调对于学生的爱要走近孩子的心灵,需要尊重、呵护、鼓励和引领的。最后,推荐李教授的《教育永恒》,对待教育和学习,要怀着感恩、敬畏和期盼面对一切美好的事情。

  三. 吧长总结(苏春花)

  其实,目前的急功近利现象导致渐渐失去了对教育的坚守。陶行知先生是热爱教育的,他创造了行知教育,李政涛教授是热爱教育的,他用他的专注教育常识,明晰了教育必备的知识。井小的求原教师是热爱教育的,不断学习和进取,把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教育。阅读是我们人生的第一项修炼,很开心有这样一个团队一起学习,很庆幸有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在一起阅读和分享。有很多公益课程,比如新教育、蒲公英大学课程,里面有很多教育大咖进行分享,希望今后读更多的好书,开展更多精彩的分享。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   苏ICP备10201501号-3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学校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   联系电话:0519-85105229   电子邮箱:jsczsjxx@163.com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