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求原教师>>教师发展>>联盟成长>>文章内容
张文庆读书心得
发布时间: 2020-03-22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胡晨

课程透视》读后感

当时在教师节拿到这一本沉甸甸的教育著作时,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浏览目录。发现第二辑内容比较少,本着先易后难的阅读习惯,我开始阅读了。

看完以后发现,大师就是大师,能将庞大的地方课程系统完整地、条分缕析地、深入浅出地讲明白讲透彻了。其中在144页有一句话:资源的开发对地方课程的开发有着特殊的意义。既然意义非凡,那能否从常州这座人杰地灵的历史名城中挖掘出具有常州特色的课程呢?比如梳篦文化、青果巷文化、BRT文化甚至麻糕萝卜干文化,就像丰富多彩的研学课程一样。

看完这一章节,继续浏览目录。当看到让学生节日成为一种课程文化时,第一个蹦到脑海中的画面是孩子们进行期初课程时的激动人心和进行期末课程时的欢天喜地。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主张活动课程,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提倡在做中学。这不就和我们的课程文化不谋而合吗?确实,像成老所强调的节日异化现象比较多,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尽最大的可能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课程。

这本书的名字是课程透视,那透过教育现象要我们看到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成老已经在开头告诉我们了:立德树人。立什么德?怎样立德?树什么人?如何树人?这是我在一边读的时候一边想的问题。

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特征,已经浓缩在24字的核心价值观里了。我想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努力践行核心价值观,树立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那爱国主义教育怎么渗透?也许就藏在老师的一言一行中、藏在每一节道德两难课或者道德与法治课中、藏在每一次实践活动中。就像前不久进行的消防安全演练后周校长对家国情怀的娓娓道来,我想已经植根在每位孩子的心中,种下一个中国梦。

德育,育的是人。就像李希贵校长所说:教师不是教学科的,是教人的。因此,正如成老所说:应该让学生成为目的,让学生站在教育的中央,让教师和学生都成为学习者。那该育怎样的人呢?成老说过:课程本身就是文化。那我们在考虑如何育人的过程中,就不能仅仅培育有理想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该立足于培育能够批判性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少年。比如学校求原创客公司就是一种课程文化,它将待人之礼、仪表之礼、言谈之礼、餐饮之礼等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才有了井小娃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而这些也离不开老师的一言一行中、离不开每一节道德两难课后者道德与法治课、离不开每一次实践活动。

所以,就像成老说的,每个人都应该首先是道德老师,每个人都应该且行且思。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   苏ICP备10201501号-3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学校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   联系电话:0519-85105229   电子邮箱:jsczsjxx@163.com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