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原因分析
常州市三井实验小学 213000 戴梦贤
摘要:本文通过对某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现状进行研究,了解到目前小学低年级学生存在着一些学习习惯上的问题,如:小学低年级学生上课易走神、自我约束力弱等问题,分析之后发现,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影响。然后从形成低年级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成因的探究,指出学校可以加强对低年级小学生的管理和监督,将培养低年级小学生学习习惯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等。主要从教师、学校、家庭三方面入手,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学习习惯;
通过对低年级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观察分析,发现低年级小学生存在着注意力不集中、自控力不佳、作业习惯普遍差等不良学习习惯。低年级小学生学习习惯出现问题的因素很多,部分原因来源于他们本人,低年级学生本身学习习惯意识薄弱、学习主观能动性差。
而大部分家长对于培养自己孩子的学习习惯完全没有认识,认为孩子还小,认为不需要特地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认为孩子的学习习惯会随着孩子的成长变化而变化。学校也没有特别针对低年级小学生学习习惯类型等提出相关策略的培养,十分笼统。低年级老师由于日常教务工作的繁忙,往往不会重视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而低年级学生由于对外界事物认知较少,所以本文重点从学校、教师、家庭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
一、学生的原因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一般为6-8岁,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各方面的认知水平不高,并且没有受到正确、规范、系统的指导,导致了其在成长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有些学生的问题行为并不是故意的,只是不能自觉的自我调控。个人是形成不良学习习惯的决定性因素。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形成不良学习习惯的原因主要体现在易开小差、自控力弱等。
1.注意力不集中、自我约束力不好
刚刚步入小学的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注意力是被动的、新鲜的。他们很容易被好奇心驱使,感兴趣的事物很多。美国学者巴克利认为,抑制反应功能的发展性落后造成了儿童自我控制缺陷。人的大脑神经接受刺激产生必要的兴奋,但与此同时也要产生抑制,即抑制其他不必要的兴奋。但是儿童在接受刺激后,不能适当地抑制或延迟自己的反应,而是倾向于立即做出反应,这难免会出现问题行为。
所以上课经常会走神,会产生边吃零食边写作业的情况等。但由于他们对家长、老师的权威的畏惧,他们在上课积极发言,作业能修改错误等。一般来讲,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讲,学生的自制力还比较差,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还不能够自觉的加以控制,因此,很多学生还处于不自觉阶段,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易受外界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有意的培养,使其得以不断的提升。
2.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大多数低年级学生依赖性强,缺乏自主性。据以往的实习经验看,大约80%的学生上学时需要其父母为他们准备书包、文具,否则就会出现这个没带、那个忘带的情况;有60%的小朋友不会削铅笔;都是家长或是老师帮忙的;75%的孩子做作业的时候需要家长在旁陪同,一旦父母走开,他(她)就会开小差;小学低年级学生中有约5%的小朋友表现出父母不在身边陪同就不想上学,甚至情绪低落、哭闹等。
许多小学生都是在家长和教师的督促下进行学习活动,做完作业不主动给老师和家长检查。在课堂中,不能自始至终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一旦不在教师的视野范围之内,就容易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一旦有休息时间,小学生都用来消遣。他们比较喜欢看电视,有的每天都看,有的放下作业就看,有的一有机会就看。
二、学校的原因
学校因素是影响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外在因素。学校存在管理不佳、对低年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没有加强等问题,导致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炎的困难。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与教师的失策直接相关,甚至有些问题行为还可能是教师直接造成的,因而决不能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完全看成是学生自己的问题。具体来讲,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学校的管理不佳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短时间内很难适应角色的转换,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学习要求一无所知,许多规则和道理对成人来说很容易掌握和适应,但对孩子来说,还得具体从头一点一滴地讲清楚,孩子才能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对学习习惯有如下规定:“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回答问卷声音清楚,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课间活动有序。”以及“课前预习,课后认真复习,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卷面整洁。”这是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最基本的要求。由于小学各年级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这就决定了不同年级应有不同的要求。
部分学校在为小学低年级配备师资时,对有些因素考虑还不到位,存在着很多低年级学生老师更换频繁,或任务繁重的现象,这也为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在与教师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小学还没有设立分年级的学习习惯培养标准,这就表明实施者只是在遵循学校学习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规范学生学习习惯。但小学生准则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还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如课前“铃响马上回到座位”以及“上课举手发言”等准则。
2.教师自身素质不高
教师自身不良习惯也会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他们的判断力和分辨力不强,但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因此他们习惯的形成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他们看来,教师比家长更具有权威。
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观察就发现,有些学生的倾听习惯有所欠缺,这也跟老师的自身素质离不开关系。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无形地对他们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有些教师在课堂中只顾自己讲,而忽视了学生的问题,缺少倾听的耐心,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当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其他学生不会认真听这位同学的回答,表现地漫不经心。
教师教学准备的不够充分,在上课时手忙脚乱,学生也自然会对老师产生不信任感,产生这样的思想,如自己也可以不预习等,临时学就行了这也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用品的准备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反应过激,有的教师会中断教学大加训斥,有的甚至不惜花费整堂课时间进行冗长的训斥,甚至滥用惩罚手段。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和沟通的过程,而惩罚给这个原本活跃轻松的过程蒙上了浓重的色彩,罩上了灰暗的阴影。课堂上,学生因担心遭受无端的体罚和变相体罚,有问题不敢举手,有见解不敢发表,有个性不敢表现,默默地接受着教师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在学生心里老师是占据一个很重要的地位的,学生会想要在你面前表现想和你亲近,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而这种失策会导致在课堂外,学生对教师远而避之,至于跟教师亲近、游戏、活动,则连想都不敢去想。其实,滥用惩罚手段特别是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仅不能很好地维持课堂秩序,还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威信,甚至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怨恨情绪,诱发学生攻击性的课堂问题行为。
3.教师对学习习惯培养的不重视
通过对一年级的一个班观察发现:对于学生课前和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基本通过课堂的提问与课后作业的批改来评定,这无疑是降低了对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要求。教师只看到了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而忽视对其中格式的规范以及学习过程。这对于低年级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非常容易产生不良影响。
4.教师的教学方法使用不到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呼声日趋强烈,教育方法也要不断完善。但是, 现在大部分老师运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来丰富自己的课堂,低年级小学生好奇心十分强烈,容易有趣精彩的画面吸引,使得上课的注意力易分散;很多教师大多把自己的教学安排在教室中进行,这就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直接可能导致学生参与课堂度不高等。所以,教师教学方法使用不当,对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存在很大影响。
三、 家庭的原因
1.家长的监督不足
基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的特点,需要父母的陪伴与指导。然而,通过与家长的访谈,我们发现,由于小学生放学时间较早,而大多数学生家长都是双职工,因此,接送孩子以及陪伴孩子完成学习任务的事都落在了爷爷奶奶头上,而爷爷奶奶对孩子的预习,以及课后作业的检查,也只是看看结果,很少有家长问孩子做作业的过程,很少有家长全程陪同孩子完成学习任务。
2.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
良好的教育方法更显得尤为重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家长都十分溺爱自己的孩子,对于孩子边看电视边写作业,以及写作业时吃零食的问题不以为意,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和贪玩导致,长大就好了。而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十分严厉,如果孩子考试成绩不优秀,或者作业完成不认真,就会采取打骂教育,导致孩子心理上产生恐惧,易产生厌学、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也非常不利于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3. 家长为孩子增加学习压力
许多家长认为“减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发展,便利用孩子的周末、寒暑假为自己的孩子报了各种培训班,比如:练书法、游泳、下棋等,而很多培训班都是孩子不愿意参加的,这也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学习、心理压力,会是学生产生厌学、逆反心理,导致学习习惯出现很多问题。
4. 家长与学校沟通不到位
父母与学校的沟通也非常重要。但是,通过我们的调查我们发现,只有一小部分家长会保持与任课老师的沟通,大多数家长都因为工作忙而很少与学校沟通。
以下是一位家长的访谈记录:
问:您觉得孩子学习习惯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答:“我觉得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平时工作忙,陪孩子的时间很少,给他报了一个课后补习班,孩子放学就是他们负责来接,然后爷爷奶奶再去补习中心接他,我们回去也就很晚,基本上就检查一下孩子作业的结果,有些时候就口头问一下,很少和老师沟通交流,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不是很了解,孩子学习习惯不好,我们做父母的确实有很大一部分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