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学校德育有效模式的探索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 钱琪瑶
摘要:随着新时期教育不断改革与深入,在基础教学中给学生渗透素质道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良好品质的形成期,也是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对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其道德理想观念,陶冶其道德情操,促使学生在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健康发展,使其养成能受益终身的道德行为习惯。本文结合新时期基础教学现状,就小学教师如何做好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作以简要分析并进行有效模式的探索。
关键词:小学教学;德育工作;有效模式
德育就是教师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策略等作以教育和引导其学习的过程。与单纯的传授教学内容相比,德育更重视学生的人格和生活素养,培养其向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最终促使其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对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能以身作则,从学生日常的行为习惯抓起,在班里要构建良好的德育和法育环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潜移默化的培养其品德和行为习惯。
创设德育环境,结合教学内容渗透素质教育
德育的教学模式不同于语文、数学等文化课,不能只是单纯的给学生讲理论,或者教学生该怎样去做。针对这个问题,教师需要在班里构建好的德育环境,提高对学生品德教育的渗透性。首先,教师要从人格、态度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全面要求学生,制定并发展健康的班约班规,引导学生要相互理解,尊重友谊,在学习时能互帮互助,在生活上能互相关心,促进班里形成和谐融洽的气氛。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目的或主人公的坚韧品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利用一些旁白或者生活实例来使其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里,但是教师注意德育渗透的自然性,不能过多的阐述理论或者叮嘱学生的行为习惯,以免引起学生反感。在上课时可通过对文章或事情的分析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如在三下品德《规则守护我们成长》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用游戏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规则,明白生活处处有规则、事事守规则。在学生初步理解规则后,教师要结合事例,通过展示不守规则的后果,警示学生明白遵守规则我们才能收获文明、有序、平安、快乐的生活。在活动中鼓励学生进行思辨,提升规范意识,并在以后的生活实践中践行。平时,教师在班里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以及给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能使整个班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同时也使学生身心能够优质发展。
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团结友爱意识
对于学生来说,传统的教学课堂内容枯燥乏味,教师的讲课方式缺少激情,不仅难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而且容易使其失去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调节课堂气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互助互爱意识。首先,教师先要以身作则,要加强自身语言素质,进行文明用语,对于犯错的学生,教师不能辱骂学生或口出不雅的言语,要悉心教导,谆谆善诱,在文明的环境里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同时教师要完善精神面貌的同时做一个有品位的人,不论在课内课外要让学生感觉到有种书卷气息的涌动和激励人积极向上的力量。其次,在上课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课堂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并在此过程给学生讲清楚为何要这样要求及其目的,逐渐的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逐步成为讲文明、有礼貌、懂礼让并具有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自强不息的坚韧品格。此外,从言语、行为和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尊重学生,能认真听他们的想法和见解。对于其错误的问题,教师要展现出良好的教育态度,使学生在受到尊重的情况下学会理性思考问题。其次,教师还要从兴趣、学习以及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生多交流、多沟通,让学生感受到被爱护和关心,同时也学会关爱他人。教师通过调节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和关爱他人,使其真正体会到生活中的真、善、美。
春季运动会上,小陈意外摔倒,她在同学的搀扶下去医务室检查伤势,我在安顿好班级成员之后也火速赶到。楼梯尽头,小陈在一群热心同学的簇拥下忍不住抽泣,可是夕阳中的这群孩子像小天使一般,让我热泪盈眶。我一把抱住了小陈,在她耳边说:“没事的,你真棒!”在校医汪老师的指导下,我带小陈到水池边,用温水给她洗洗手,好在摔得并不严重,只有手上有一点擦红,真是万幸。航航递来一张纸巾,我用它擦去小陈脸上的泪痕:“你做得很棒!摔倒了不要紧,能爬起来才是真正的勇敢。”小陈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她是担心拉班级后腿。”唐唐补充道。这么一说,刚刚平静下来的小陈似乎又眼含热泪了。“没关系,我们小伙伴可棒啦,重新追回来了,取得第二的好成绩。这里也有你的功劳,要是没有你的坚持,比赛都无法继续了呢。”我笑着安慰她。曹玘这个暖宝宝,立即脑洞大开:“你看这一摔,作文可好写多啦,谁都不会有你的故事精彩。”还真是,大家都被曹玘逗乐了。刚进班级,孩子们如潮水一般涌来,关切地问这问那,脸上没有丝毫责备的神色。副班主任悄悄地告诉我,孩子们可真棒,都知道关心别人了。是啊,虽然我们失去了好名次,却收获了比成绩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爱与团结。
构建考核机制,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化
对于学生来说,并非是教师单纯的说教就能使其养成其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还需要在展开德育教育工作的同时建立相关考核机制,以表扬鼓励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品德内化和行为素养提升,使学生真正的做到品行兼优,而不是只流于形式。在上课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环节,并联系实际生活寻找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实例,如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边疆战士速记等,要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使其感受到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力量,从而形成客观的、正确的价值观。在课后教师也要给学生布置一些合理的、规范的作业,使学生能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加深其对课堂知识点理解和记忆的同时使其能够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班里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点制定一个包含教师在内的表彰机制,并采取相应的表彰措施,如奖状、证书等。同时教师也可通过表彰品德优秀的学生来树立榜样,以此激发其他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意识,进而更好促进教师自身的德育教育工作。如在“法律护我成长”一课教学时,教师可先给学生讲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以及所要履行的义务与责任,在学生大致理解后,教师可就班规和考核机制让学生先行讨论,讨论主题为惩罚与奖励、获刑与表彰。然后教师可就班里某一品德行为较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并对生活里的一些伤人实例引导学生从个人道德、社会公德、社会影响以及法律相关等方面进行抨击,在学生逐步学习课堂内容的同时使其深入理解道德素养与法律的力量。教师通过建立奖惩激励机制,能在很大程度上指引学生的道德理想观念健康发展,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素养。
结语:德育注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举止、文明礼仪以及道德方面的教育,不仅是对学生进行小学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更是与学生日后学习和生活的发展息息相关。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改善自身教学方法,做好德育渗透在教学时的自然性,不仅使学生能学到具体的课堂知识,还要培养其道德行为规范,为祖国、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下一代。
参考文献:
[1]唐利民. 小学班主任加强德育工作研究分析[J]. 中国西部, 2017(1).
[2]周丽娟. 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分析[J]. 都市家教月刊, 2017(3):161-161.
[3]常振斌.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探讨[J]. 学苑教育, 2017(3):8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