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马晓明数学实验工作室的全体成员在钉钉平台上用视频会议的方式开展研讨。围绕着小学数学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的主题,本次活动分成了学习分享、数学实验案例设计展示和互动点评3个板块。
一、学习分享
陈小娇老师学习了《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内容选择》,在会议上分享了她的学习感受。她从含义、小学数学实验教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小学数学实验教学教学内容的结构梳理和小学数学实验教学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4个方面分享她的学习经验。陈小娇老师的分享不仅理论知识扎实,而且案例丰富、具体清晰。
二、数学实验案例设计展示
各位工作室的老师提前一周准备,结合自己任教年级的实际情况展示了精心设计的数学实验案例。本次活动的主旨是基于教材创编实验教学,有老师选择新授内容,有的是对教材进行延伸。
朱丽萍老师以二年级下册《认识万以内的数》这个单元的思考题为素材,设计了一节动手操作的数学实验课,从三张数字卡片到四张数字卡片,引导学生有序思考,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掌握不重复、不遗漏找出所有多位数的方法,也让学生的思维在指尖迸发出来。
王圣婷老师以三年级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一课为例,以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让学生动手先后经历探索长方形的边的特征和角的特征的过程,随后类比迁移至正方形的边角特征的探索。实验设计板块清晰、层次分明,还十分注重学生对数学实验的体会,学会数学学习的方法技能。
沈楚韵老师以书本中的探索规律《多边形的内角和》设计了教学案例,以四边形的内角和、五边形的内角和以及其他多边形的内角和为思路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以四边形为例,明确用分割的方法计算多边形的面积,再以五边形为例设计活动,通过交流明确分割多边形的方法。最后以表格汇总,总结归纳出多边形的内角和。
刘露老师以五年级的《3的倍数特征》一课为例设计实验,引导学生通过两个层次的拨珠子活动猜想、验证初步归纳3 的倍数的特征的规律,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从知识的本源处追问,进而深入探寻数学规律背后的道理。
刘婷老师以六下《圆柱的体积》一课设计了实验,刘老师先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学生自然猜想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底面积高,并进行实验验证,借助以前学习过的圆面积的推导方法,学生可以轻松获得将圆柱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近似长方体这一思路,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难发现圆柱与转化后长方体的对应关系,从而验证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三、互动点评
交流结束之后,各位老师进行了积极的讨论点评,从同伴的课例中发现闪光点进行学习。马晓明副校长也对老师们的课例进行了分析点评,做一个好的实验教学微视频可以有以下几个环节:现实问题(问题情境)引入——活动设计(大问题引领)——活动流程(步骤清晰,有实验工具)——学生实验过程(视频或图片)——实验提升(数学方法指导、数学思想提炼)
数学实验工作室的伙伴一路实践,且思且行,深入思考,不断有新感悟、新体会,未来也一定会有更多的新成果。
撰稿:沈楚韵、刘婷、刘露、王圣婷、朱丽萍
审核:马晓明
拍摄:沈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