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求原教师>>教师发展>>联盟成长>>文章内容
《指向儿童品格提升的“道德两难”课程实践》中期汇报
发布时间: 2020-03-2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王宣艳

《指向儿童品格提升的“道德两难”课程实践》中期汇报

两难问题自古有之,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当“左右为难”的困境出现时,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智慧的应对呢?我校聚焦“道德两难”,启动了指向儿童品格提升的“道德两难”课程实践。半年来,我们以饱满的姿态、扎实的行动,稳步推进项目的实践,切实促进儿童品格的发展!

一、方案完善

1.细化项目方案,明晰实践目标。根据学校“求原”办学理念,围绕“道德两难”课程目标,我们制定了详细的项目推进方案,更加明确了研究的领域。通过项目培养儿童辨证思维习惯与能力,最终促进其道德品格的提升。

2.深挖两难内涵,深化育人价值。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我们积极加强文献理论学习,丰厚研究底蕴,明确“道德两难”课程的核心意义是指导生活实践,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引导其主动进行道德判断、选择、作为。

3.依托多元平台,探索培育路径。学生的道德生长可以在课堂上、活动中、实践里。我们立足学生实际,搭建多元平台,丰富培育资源,创新提升方式,探索品格提升的有效途径。

二、实施推进

1.构建育人环境,营造培育氛围

校园环境承载着课程文化价值,以一种浸润式、渗透式的教育形态影响着学生,对儿童品格培育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围绕“道德两难”项目,我校对校园的墙面、地面乃至每个角落进行设计,尤其是学校的“两难辩论台”“求原少年说”等空间,深受学生喜爱,这些物型环境滋养着儿童的美好品格。

2.加强课程实施,探索实践范式

(1)问题串:建设“道德两难”课程体系

在课程内容体系的架构过程中,我们尤其注重从孩子的真实生活中选出一些影响其成长的关键问题,并关联最新的社会现象,从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中找到整合点,重新梳理了24个两难主题,架构符合年段特点的内容体系,逐步形成了学校教育与家庭、社区教育相联动,建立良性的道德育人模式。

(2)课堂群:探索“道德两难”教学范式

我们从“构建两难课堂群”入手,创新学校道德课的实践范式。重点关注如何有效提升儿童品格养成质量,积极探索如何围绕品格提升进行课程改革。基于理念的更新,学校的德育课堂也逐渐转型,从最初的有备而来——到课无定型——到灵活处理,形成了特有的教学范式:信息处理、观点辩论、情景模拟、成果展示、实践运用,灵活组合,环环相扣,构成“道德两难”课堂群。

(3)活动场:拓展“道德两难”实践体验

“道德两难”课程的实施,我们最美好的愿望,就是让孩子在生活复杂的情境中,安顿好自己,在社会大环境中做“最好的自己”。因此两难课程,不局限于一堂课、一间教室,进行了时空变革、场域调整:校园“辩论角”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快速碰撞、交流切磋;家庭亲子哲学阅读,在共读中思辨,感受生活中的“难”与行为的“智”;社会实践体验,学生走出校园,在参与社会生活中观察问题,智慧应对。而授课人员也发生了变化,从教师到家长,从社区人员到专业顾问等。

3.完善评价体系,深化品格培育

随着研究项目的推进,我们更加感受到“道德两难”课程应以“立德树人”为最终目标,在“两难课程”中成长的孩子会思辨、知是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底,能更好地融入新时代。同时,我们深入探索品格提升的评价体系,通过“行为日志,课堂周记,成长月报”等方式,对孩子们的课堂表现、学校生活、家庭及社会中的多元体验进行实时评价,让学生品格提升可知可感,可评可行!最终促进和发展他们的能力,生成品格。

4.注重项目宣传,扩大共育时空

在扎实行动的过程中,我们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扩大影响,展示“道德两难”课程独有的魅力。江苏教育频道、扬子晚报、常州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了我校的道德两难课程。今年6月,我校面向全区举行专场研讨活动,积极推广经验,共话品格提升,省专家、市区领导和同行们给予了高度评价。《我该怎么办》“道德两难”研究专著也在最后的审稿中,即将出版。

三、项目展望

通过项目建设,我们在不断地从内打破,研究团队也在迭代和升级,对项目的研究信心越发坚定,因为它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品格提升,更是我们对教育初心的坚守、对教育本质的追寻。我们将继续坚定地走在“道德两难”研究的路上,孜孜以求,也静待花开,恳请各位领导、专家、同行为我们指导引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学校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电话:0519-85105229 电子邮箱:jsczs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