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父母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关系到整个家庭的未来,甚至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未来。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真正做到以孩子成长为中心,值得每个父母去思考、去改变、去实践。
5月20日,求原家庭教育工作室第三次活动在典雅校区全息阅读馆展开。本次活动围绕“重建以孩子成长为中心的家庭文化探索”展开。首先由耿吉倩老师分享了《做个懂家教的好家长》这本书的阅读感悟。她将书中的见解结合平时工作中与学生家长交流的感悟相结合,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家庭文化的塑造进行了思考和分享。
随后,工作室成员就“重建以孩子成长为中心的家庭文化的探索”的课题进行了研讨,并请周苏明副校长进行了指导,周校长在听完大家的讨论后给出了指导意见。首先,做课题是一种抓手。小学老师正处在社会实践中的研究,理论研究比较少。老师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研究,可以帮助孩子止损问题。其次,工作室研究的课题不用太大,课题要从当下流行的问题中来,要注意真假、主次、缓急、新旧的问题。我们应该从阅读文献、访谈调查、观察法中寻找问题,通过删选、转化变成课题。比如我们可以展开系列调查,如孩子的劳动教育、赏识教育理念下家庭教育的变革、孩子家庭心理问题、传统家风等等,他还提醒工作室成员系列调查要可视化。因此他建议我们每个成员都选择小主题进行研究,如低年级学习习惯、中高年级青春期教育问题、抗挫力培养、育儿策略等。最后,周校长提醒工作室成员,家庭教育是一种唤醒,我们应该做到让家庭教育能理性地看待分数、多元智能多元发展、立德树人。
最后,家庭教育工作室领衔人吴海燕主任对课题和后阶段任务谈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文化的熏陶,家庭文化的可以铸就孩子不同的成长环境,家庭文化也是多元,如书香型家庭、运动型家庭、自由平等型家庭等等,如何在不同的家庭文化中培养孩子,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而后她还给工作室成员们提供了建议,建议大家经常记录家庭教育故事、班级教育故事,把教育理论与教育案例相结合,侧重记录某一方面,这样对后期研究都将有所裨益。
阅读,可以让我们的视野更广阔,本次活动结束后,工作室成员各自选择了共读和自读书目,包括《父母效能训练》《培养会思考的孩子》《给孩子立界限》《儿童教育心理学》《父母改变,孩子改变》《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孩子是个哲学家》《让孩子像孩子那样长大》《不管教的勇气》《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等书目,并制定了以后工作室定期阅读分享计划。
家庭教育工作室任重道远,从点滴关注孩子和家庭,我们在路上。
撰稿:耿吉倩 摄影:徐邢 审核:吴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