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难巧思辨 智慧共作为
——“道德两难”课程走进薛家中心小学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立德?我校自主开发并实施的道德两难课程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我校通过让学生直面一系列真实的两难困境,在实践中理解、思考、探索,帮助学生认知自我和世界、完成道德启蒙。为了让更多老师更直观地感受这门课程,看到学生在课堂上思辨力的生长,我校徐燕娟校长和周苏明副校长带领道德两难项目组核心成员一起来到薛家中心小学(奥园校区)进行联合研讨活动。
课堂教学:生活启思——激活思索潜能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外卖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了现在非常普遍,也非常受欢迎的用餐形式,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外卖,到底吃不吃?我校在薛家中心小学交流的王秀秀老师带着三(5)班的学生们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走访,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吃与不吃两种完全不同的立场。课堂上,学生们根据前期搜集的资料以及自己切身的体会,就健康、卫生、诚信、安全、环保等几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一番唇枪舌剑之后,学生们针对现场产生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解决之道,并用思维导图来展示自己的观点。在开放的学习和自由的讨论中,学生们锻炼了思辨能力,打开了看待事物的格局。
整堂课,因为话题来源于生活,所以学生热情参与,积极思考;因为方法来源于自身,所以学生主动作为的意识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在萌芽。
主题报告:实践启行——注入心理正能量
研讨课后,我校周苏明副校长进行了“探索道德教育的新视角新路径”专题报告,向薛家小学全体道法老师介绍我校的成功经验。
周校长从三大物型环境、三大活动平台、体验延伸环境等外部环境氛围的营造讲起,让薛家中心小学的老师们看到我们为学生道德提升而打造的学习场;从问题串、课堂群、活动场、评价环等课程实施主要路径谈起,让薛家中心小学的老师们明晰了我们道德两难课程的展开方式。
周校长的报告让与会老师们感受到:我校的两难课程,不局限于一堂课、一间教室,我们在时空变革、场域调整中带领学生进行体验和实践。我校道德两难追求“价值多元”,但是在追求多元的同时,又有所侧重,有所引领。而这引领的方向就是符合人性、符合法律、符合良心,给稚嫩的心田注入正能量。
专题讲座:阅读启智——共启道德哲思
活动的最后,安仁少儿哲学课程工作室主持人,少儿哲学启蒙教育者——张安仁老师给老师们带来了《当我们进行道德教育时,我们在教什么?》专题讲座。张老师系统地阐述了什么是属于道德问题,人为什么会做出符合道德的行为,人为什么会违反道德,我们现在的道德是怎么形成的等一系列问题。
道德的源头是什么?什么是心理利己主义?什么是伦理利己主义?什么是心理利他主义?什么是伦理利他主义?共情与同情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张老师结合《善恶之源》、《时间简史》等书籍一一道来。
张老师的讲座有生动的事例,有真实的实验,有古今中外名人的观点,他用娓娓道来的方式带领老师们开启了一场道德哲思之旅。
张老师在讲座中提出不管道德习俗是怎样的,人的内心依然有选择的能力和权利,良知是最高的行为准则;好人是具有独立人格和理性,出于自由意志,选择做出道德行为的人。这些理念再一次验证了我校“道德两难”课程研究的可行性和正确性。我们会努力让这门课程生发于井小,惠及更多的学生,帮助学生从小播下“良知”的种子,终而“致良知”,成“好人”。
一次互动,一场育人方式的交流。
一次共享,一回智慧德育的碰撞。
两校同携手,
智慧共作为。
撰稿、摄影:潘文静
素材:王秀秀
审核:周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