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经典——教育专著分享》3月16日晚上7点30分,第三十一期求原书吧读书分享在CCtalk上如期而至。陶行知说过,“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让我们用温度和宽度陪伴他们成长。
本次活动是由孙远老师主持,孙远老师、周红老师和李妍老师进行分享,并分别由颜素青老师、茅丽老师和丁玥老师进行点评。
孙远老师认为,需要《让孩子自己往前走》,这才是不骄纵、不控制的父母之道。本次孙老师首先讲述了培养儿童的自尊的重要性,得到尊重的孩子会有更强的抗挫折能力,也更有创新精神。其次分享了劳动对儿童发展的意义以及回应孩子的方法。最后希望每个教育者能蹲下身来,去关注孩子的目光,发现和享受与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喜悦。
我国劳动教育源远流长,历来有着“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颜素青老师结合我校每周一的扫除道这一体验式活动就“劳动教育”一点展开联想:劳动是一个全面刺激孩子手眼脑协调的过程,通过细心观察、深入思考和动手操作,孩子学到技能技巧,体验成功的价值,从而日积月累地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追求诗和远方,其实是劳动创造了诗意。
“孩子们一直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周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分享。这是一个普通的教室,但这里却是孩子们的快乐的天堂!让我们像雷夫一样细心观察,从爱每一个孩子出发,那么我们也会有不一样的“教室”。用爱心和智慧,用温度和宽度陪伴着孩子们更好的成长!
茅丽老师在听了周老师的分享后,久久徜徉在雷夫老师的“第56号教室”,也犹如雷夫老师的学生那样,深深地迷恋在这理想的“教育国度”之中。雷夫老师的教育是实在的,是接地气的。爱学生首先要有爱的能力,自身素养要提高,其次要打破传统,学会放手,创造性地教育教学。不仅要拥有爱的情怀,更要有爱的智慧。
李妍老师给大家介绍了《我们如何思维》,探讨了人类思维的本质。陶行知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李老师强调思维过程中的各个部分不是零碎的大杂烩,而应是彼此应接,互为印证。好奇的心灵保持警觉进行探索,是寻求思考的材料,教育的责任在课堂中培养人的思维习惯。
杜威曾说过,“充满活力的教师能够传播知识,激励学生通过感官知觉和肌肉活动的狭窄门户进入更完满、更有意义的人生。”丁玥老师听后感触颇多,认为教育不能忽视学生的“生动经验”,真正的教育不是知识的传播,而是思想的引领,是帮助学生形成与整个社会全民族之间的共同语言,共同价值和共同愿景。
经典阅读、美善生活。面对未知,放下无用的伤感和恐惧,从容淡定、轻装上阵。一边坚强,一边前行。全然投入每一个当下,珍惜每一天宝贵的时光,元气满满地活着。愿我们的教育,无所畏惧、一路向阳!
撰稿:宋倩 审核:苏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