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育德 家国情怀
春草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在绵绵春雨中,三井实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组暨徐静道德与法治工作室第十六次活动如约开展。德法老师及工作室成员走进三楼录播室,在课堂观摩、倾听点评、总结提升中思考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新样态。
一、用心用情的一堂思政课
徐静老师执教的这堂课《中国有了共产党》,紧扣共产党抗战史,层层递进地向我们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艰难坎坷、砥砺前行的光辉历程,环环相扣地向我们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信念,在场的听课老师们感触颇深。与此同时,在徐老师的智慧引导下,学生们展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精炼的语言表达、高阶的思维能力,让大家啧啧称赞。
二、聚焦教材的一次交流会
师生共创的一堂德法课,给常州市王瑛名教师工作室的老师们留下深刻印象。有老师强调这种历史题材的德法课非常难上,而徐老师能迎难而上,而且上得非常专业;也有老师认为徐老师别出心裁,设计了“穿越”活动,可见其教学设计上的用心、用情;更有老师提出,这堂课是一种初高中衔接性的研究,符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趋势。这些精彩的点评让我们对这堂课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们明确:德法课一定是以德为先,不断寻找儿童的德性生长点和情感共鸣处。只有这样,课堂才是有实效的。
三、促进提升的一座修炼场
市工作室领衔人王瑛老师全程参与了课堂的观摩、教学的点评,更是从“共情的导入”、“资源的使用”、“思维的沉浸”等视角进行了专业的引领和提升。尤其是导入环节,王老师建议学生可以跟李大钊同志进行三次对话,在层层追问中更深入地感受到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与此同时,王老师还强调:只有贴近人物角色,才能触发爱国情感;只有融入学生资源,才能促进道德认知;只有调动学生思维,才能突破教学重点。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课堂观摩、专业点评、高位引领中感受深沉的家国情怀,凝聚热烈的民族自豪感。让我们以初心为起点,同心育德,共同探索德法课的新样态。
撰稿:张文庆
拍摄:钱琪瑶
审核:徐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