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校园快讯>>文章内容
邂逅名师课堂、追寻教育之梦
发布时间: 2021-04-13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秦嘉乐

图片b.jpg

邂逅名师课堂、追寻教育之梦

2021年4月9日,由中国教育梦组委会主办,常州市三井实验小学承办的“中国教育梦——全国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在我校报告厅隆重举行。参加此次活动的语文大咖有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姜树华、吴建英、张中良、许习白等,共同推进语文核心素养下的真实学习、完整学习、深度学习和协同学习,积极建构统编教材应用的课堂模型,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升级迭代。


名师造就优课   课堂彰显理念

吴建英老师向我们展现了两节诗意课堂,分别是《长相思》和《伯牙鼓琴》,一读准,二读顺,三读韵,了解背景,配乐朗读,体会情深,在情意中构建课堂。

姜树华老师为大家呈现了《杨氏之子》,语言诙谐,点评精妙,层层推进;随后又带领学生展示了一堂整本书阅读课《俗世奇人》,为我们的整本书阅读课提供了范式。

张中良老师和三井实验小学二(2)班的孩子带来了《大象的耳朵》,童趣盎然。随即又带领三(16)班的学生开展了《花钟》示范课,

许习白老师执教了六下《两小儿辩日》。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许老师在开课之初让学生在放声朗读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时,让学生在静思默读时真正进入文本,使学生在默读时学会分析、学会选择、学会鉴别。在熟读课文后,让学生在以辩代读中形成个体独特的体验。这样运用多种形式的读使得作者学生及文中主人公得到交融。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口语交际能力。


许习白老师还执教了《论语》选读《谈君子》。他和六(11)班同学从孔子生平谈起,聚焦“君子”,在和同学们理解孔子言论的基础上尝试运用孔子的言论,感受孔子的魅力和影响。课的最后,许老师向同学们介绍《论语》这本书,感受它的地位。更值得一提的是,许老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到课堂之上,为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打下坚实基础。


精彩的课堂的背后是知识与理论的积淀,许习白老师做了《基于整体建构的小学语文教学——谈统编版语文教材教与学》的讲座,和大家交流了他对“整体建构”的理解。即把握教材的整体脉络,解析其结构关系,基于教材的结构关系研究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路径,展开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勾连已学知识,唤醒已有体验,帮助学生逐步发展整体思维,形成综合素养。他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大家交流了为什么要“整体建构”,以及怎样走向整体建构。讲座的最后,许老师和大家交流了教学中的几个注意点,即:不能只知关联不知拓展;不能只见树林不见树木。整个讲座干货满满。


徐俊老师执教了五下《牧场之国》,徐老师作为小学“生命语文”的首创者。他执教的《牧场之国》,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交流显得亲切、自然。徐老师以情激情,在教学环节中安排了浓墨重彩的朗读指导,在他的指导下,五(4)班的孩子们学得安心,读得用心。他的课堂节奏,富有灵动性,让学生感受到课文语言文字魅力,真正领悟到异国风情。


徐俊老师还执教了一下《静夜思》。同样只有一块黑板,一份简单的板书。徐俊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没有花哨的设计,没有华丽的结构,独以自身的语文素养,扎实的基本功,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常态语文的核心与价值。从经典诵读到勾画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等,切实做到了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回归语文课堂的本真纯美。

求原渗透教育  学子展现风采

三井实验小学的求原学子们在本次的课堂展示中表现尤为精彩,得到上课名师和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他们在学校“全息阅读”理念的长期浸润下,爱阅读会阅读。孩子们扎实的课前积累、自信的语言表达、活跃的课堂表现、深刻的思维深度,让我们看到了学生课堂最灵动最美好的样子。足以见得,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得到了来自家长、老师和学校的精心呵护与教育。

教师碰撞思维  感受课堂魅力

在为期两天的学习中,三井实验小学全体语文老师受益匪浅,他们追随名师的脚步,一点点感悟探索着自己的语文教学新路径,从而引发了深刻的感受与思考:

周婉老师:吴建英老师执教的《长相思》一课,带着孩子们回顾词的特点,给课堂带入了“词味”。接着通过多重诵读,带领学生感受词之音律美。然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带领学生入“词境”,感悟词之意境美。“词中哪个字深深刺痛了你的心?”勾起了学生对词人内心的叩问,词人生平资料的适时补充,让学生角色置换,与词人进行心灵对话,进而读懂词人那颗无奈的思乡之心。最后,吴老师拓展了《长相思》一组词,让学生更深地感受这类词的思乡之情,并在吟唱中再次感受经典。孩子们在充分的品评和赏析中,尽享传统文化之美。

杨蕾老师:《伯牙鼓琴》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里的一篇文言文,选自春秋战国的《列子•汤问》。学生已有古文学习经验,能够借助释义与资料了解故事大致意思。吴老师的课堂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渐入佳境。课堂第一板块,吴老师先带着孩子们解决句读,亲身示范配以柔和琴音,孩子们陶醉其中,由浅及里,穿梭于文言文的字里行间。第二板块着重理解伯牙与钟子期的互为知音,子期从伯牙的琴音中听出了巍巍泰山,汤汤流水,徐徐清风……,听懂了琴音,听出了心声。相识遍天下,知音只一人。钟子期染病身亡,伯牙摔碎瑶琴,破琴断弦。吴老师通过朗读与情景体验的方式带领学生感悟知音情深。一节课琴音绕梁,老师深入浅出,学生沉浸其中,喜叹得遇知音之喜,哀叹世事难料,感叹知音之情,久久仍回味无穷。

朱璇老师:姜树华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一课紧扣文言文教学目标,在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的基础上,再去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姜老师语言诙谐,点评精妙。文本挖掘深入,通过聚焦人物对话、抓关键词,帮助学生层层理解杨氏之子的聪慧。整个教学流程以朗读衔接,为研读文本打下基础。以小组学习的方式推进课堂,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的火花,创设出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胡弘昱老师:本节阅读推进课特点鲜明,从课内阅读出发,能够抓住阅读重点,落脚到推介《俗世奇人》整本书的阅读,思路清晰,教学设计环节层层递进;整本书的阅读方法指导到位,包括学生单篇文章以及到整本书阅读方法指导的迁移,观课老师深受启发;在整个授课的过程中,姜老师注重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和阅读兴趣;最后,整节课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教学目标基本都已达成。姜老师语言风趣幽默,课堂师生氛围融洽。

王淳怡老师:在《全国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的现场,有幸听到张中良老师执教的《大象的耳朵》。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全文围绕着大象的“耳朵”展开,根据要素“借助提示讲故事”来告诉孩子们对别人的说法要正确对待,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要为了迎合别人而盲目地改变自己。张老师执教的为第二课时,在课堂上,张老师注重孩子们的朗读指导,让孩子们能读好这篇童话故事的对话,通过多次朗读,让孩子们能借助大象的话,理解大象的想法和转变过程。其次,通过一步步引导的方式以及结合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让孩子们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意思。在课堂的最后,张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感受课文内容,让他们能借助提示讲述这篇故事,孩子们基本都能加入自己的感情来讲述,整堂课的教学目标再次充分得到了体现。此次观摩犹如饕餮盛宴,让人收获颇丰。

周汝翼老师:听了张老师执教的《花钟》,真所谓是课如其人,张老师是一个非常豁达开朗的人,说起话来是眉飞色舞,他执教的课也是这种风格,孩子们在他独具风格的语言中,在愉悦的环境中完成了本堂课的学习。首先,他的教态很具有亲和力,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不会感到有压力,所以能够畅所欲言。其次,张老师对字词的教学非常到位,能够紧紧围绕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帮助孩子们理解生字词,学生能在课堂上扎扎实实地进行字词的掌握,这个环节把握得非常好。再次,张老师把单元目标“借助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贯彻落实的很到位,概括段意对三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一个难点,张老师能结合学生已有经验,对所学过的课文进行回忆,把课堂重点一步一步落实到位,从准确找到关键句再到适当删减,学会概括出段意。最后,张老师注重以读促悟,通过对比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发现作者写作的奥秘。课文中描写花开了的语言特别生动,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绽开了笑脸,从梦中醒来,欣然怒放,苏醒过来,舒展开自己的花瓣等,能抓住不同植物的特点,运用拟人手法。同时,注重读写结合,在学生读出感情后,给学生自己练习的机会,仿照课文表达鲜花开放的语句,从它的颜色、姿态等方面写出开花的方式。张老师抓住了这段文字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达到积累并运用语言,浓浓的语文味洋溢在课堂中。

孙远:《两小儿辩日》是一篇文言文,许习白老师精心设计了主线,开课从 “辩”字导入,为下文理解课文做铺垫。许习白老师先带学生们解读课文,再通过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接着再回到“辩”字,边理解课文,边引导学生得出这是一场引人入胜的辩斗,这是一场针锋相对的辩斗,这是一场有理有据的辩斗。这样层层深入,既梳理了课文内容,又始终围绕主线进行,形散神不散。

最后水到渠成的引导学生总结,这场辩斗,辩出了什么?使学生体会到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

许毅超:许老师从《论语》中耳熟能详的语句着手,引出了其中八句关于君子的千古名句。让孩子们自己选择喜欢的名句向其他同学进行讲解,真正将课堂还给了孩子。由浅入深,字音,断句,字义,帮助孩子们理解孔子眼中的君子的同时,更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找到了“君子之要”,带着孩子们经历了一场由古而今的“君子之旅”。

蒋逸斐:徐俊老师用富有童趣的语言深深吸引着一年级的小朋友,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同桌互读、男女合作读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将一首李白的《静夜思》带到了现场,使学生们声临其境。徐老师在课堂中充分利用了儿童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方式朗读的方法,创设了让学生们喜欢的情景,使学生逐步理解了本诗的意思,从而进一步体会李白思念故乡的情感。

陆子洁: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在情智中演绎传统课堂的缤纷绚烂,他就是小学“生命语文”的首创者,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徐俊。在他《牧场之国》阅读教学课堂上,没有花哨的设计,没有华丽的结构,没有现代的多媒体,而是用朴实、简单的教学方法“读”,逐句读,理解读,感悟读,引导读,读好节奏,读好情感,感受“荷兰”之美;除了读,徐老师带领着学生认真地训练说,一句一词地说。在朴实、简单的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反思,积极参与。徐老师在语文课上教语文,于平常之中见功底,正如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他以自身的语文素养,扎实的基本功,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常态语文的核心与价值。这节课引发了我对自己教学的反思,阅读教学只有首先立足文本,走进文本,读好文本,而不是关注拓展延伸,过度发挥。

 

 

撰稿:李妍,陈梦婷

摄影:李妍,陈梦婷

审核:秦嘉乐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   苏ICP备10201501号-3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学校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   联系电话:0519-85105229   电子邮箱:jsczsjxx@163.com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