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家课程校本化要求,也基于学校“求原文化”,三井实验小学数学学科一直在课程改革实践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进。本学期,数学项目化学习正式开启研究。趁着十一假期,各备课组提前精心设计各年级数学项目化学习研究单,引导孩子们自主探索,在实践探究中学习,在操作中辨析理解。
瞧,我们是这样实践的:
一年级:
十一假期,我们的研“10”活动也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啦!作为一年级的小朋友,别看我们年龄小,我们的研究力可是棒棒哒!
先去找一找生活中的10吧:我家住10楼,这袋米有10千克,这张人民币是10元……生活中的“10”真不少呀!
(图1-4)
再数一数这捆小棒,我是1根1根数、2根2根数,我的小伙伴还会5根5根数,数数的方法也有多种呢!仔细一瞧,这捆衣架正好是10个,妈妈爱买的卷纸是一大袋10卷,我爱的火腿肠也是10根一袋……好神奇呀!
(图5-8)
找到了这么多“10”,再来请教电脑和课外书吧:我还知道了10是最小的两位数;十代表圆满,语文上十全十美、五光十色等词语呢!
(图9-11)
分享会上,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收获满满:原来,“10”在生活中和学科上都有应用,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呀!我们的项目化研究真有趣,我们以后都要细致观察,争做数学小达人!
(图12-18)
二年级:
二年级学生利用国庆假期开展了数学项目化学习《小身体 量田园》,每个小朋友化身为小小测量家,走进田园瞧一瞧。在测量前,小朋友们首先认识了身体上的尺:一柞、一庹、一步。然后想一想打算用哪把“身体尺”来量田野的边的长度,怎样量呢?最后用“身体上的尺”量一量田园边的长度,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测量结果。通过这次活动,大家明白了用“身体尺”测量很方便,“身体尺”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但是要得到准确的结果还要用尺量。
(图19-36)
三年级:
国庆假期怎样玩数学?读一读,记一记,找一找,掂一掂……我们到书本中去找一找、询问爸爸妈妈或亲朋好友、查找资料,了解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秤。电子秤、杆秤、盘秤、天平、体重秤……看!我们不光认识它们,还会用呢!我们还知道了各种质量单位:斤、两、千克、克……我们走进超市、菜场,找到各种物品掂一掂、抱一抱,感受这些物体的重量。原来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比较轻的用“克”做单位。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乐趣真多!
(图37-41)
四年级:
这次国庆假期,我们四年级数学组运用所学习的《升和毫升》里的知识,对假期里家庭油、奶、酱、醋、茶等液体用量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学生开动脑筋,用自己方法分别测量使用前和使用后的量,算出假期7天的用量。以此为基准算出一个月、一年的用量,以及一年的开销。学生通过这次活动,做了回“小当家”,不仅把书本知识加以实践运用,体现了数学的价值;还能深刻体会到父母的辛苦,赚钱的不易。
(图45-52)
五年级:
五年级项目化学习围绕“感受1公顷、1平方千米有多大”展开研究。前期学生已通过网络查找资料了解到1公顷、1平方千米有多大。在假期中,学生围着一个边长近似100米的正方形走一走,感受1公顷有多大。和爸爸妈妈选择交通工具(自行车、电动车、汽车等)围着一个边长近似1000米的正方形转一转,感受1平方千米有多大。随后借助一些记录路线的app画出了示意图。通过这样的项目化学习让孩子们对于公顷、平方千米的认识更加深刻,同时在活动中更加增加了学习兴趣。
(图53-64)
六年级:
六年级同学学习完长正方体的体积后,提出来一个问题:“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又如何测量它的体积呢?”于是我们在国庆假期,让同学们用长方体容器自主探究测量土豆的体积。同学们热火朝天地研究了起来,并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还给各种方法起了好听的名字呢!如排水法、降水法、埋沙法、切割法等等。你们看,这就是我们的成果。
(图65-99)
这一单单精彩纷呈、有趣好玩的数学项目化学习,就像来了一场数学与生活的旅行。它聚焦了数学的核心概念,在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孩子们通过探究性的、调控性的、社会性的数学实践,引发了更有意义的数学互动和交流,沉浸式学习在孩子在探究中真实发生!
报道:袁怡
照片:各年级数学组
审核:高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