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饣米也。——《说文》。按,六谷之饭曰食。
籍兵乞食于西周。——《战国策·西周策》。注:“食乃粮也。”
民以食为天,而食则要以食具为辅助,由于时代及民族的不同,食具也形色各异。现代我们所用的食具中包括碗、盘、碟、筷、匙之类,然而这些普普通通的日用餐具,在历史长河中却曾不断演变和更迭。
原始社会人们为了进食的需要,发明了许多烹饪和饮食的器具,来替代用手抓食的习惯,进入文明社会后,食具成为文明礼仪的象征,人们在饮食过程中更为讲究食具的不同用途。三井实验小学二16许天伦中队的“食育”课程研究,本次将从食具开始,走进一段段历史,讲述一个个故事,了解中华粮食文化。
一、身边食具大集会
餐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食用具。由于时代及民族的不同,餐具也形色各异。现代我们所用的中餐具,已成为千家万户约定成规的专用器皿,走遍大江南北,几乎千里如一。然而,它们曾经长什么样呢?千百年来,它们又经历了怎么样的更新和演变呢?请一起跟随许天伦中队的队员们,开启一段探秘之旅!
找一找
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满脑的疑惑,许天伦中队的队员们用心寻找和发现自己身边的食具和器皿。有的队员走进了各大博物馆,利用假期进行参观、研究;有的队员从身边寻到到了古老而有意义的食具,带到课堂和大伙儿一起探究……在辅导员老师的指导和带领下,他们发现:这一个个摆放在博物馆或角落里的老物件,原来都会“说话”!
说一说、比一比
看,队员们一个个化身为小小演说家,走上讲台,拿着寻找到的食具,落落大方地为大家介绍食具的用途和来历,讲得多带劲儿啊!
餐具文化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饮食器具的变迁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为了让队员们更好地了解这些文化,辅导员老师利用队课,带领队员们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赛——古今食具大比拼。
古代食具与现代食具的差异,印证着经济状况、文化底蕴的距离,经过激烈的辩论,队员们发现古今食具各有千秋,不同时代的食具都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在辅导员老师的进一步讲解下,队员们对食具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些队员还将食具的演变绘画了下来。一系列的活动中,中华食具的文化早已根植井小娃的内心。
二、张张粮票知过往
认识一份凭证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时代的更迭交替,粮票早已经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是一张张粮票,却承载着祖国发展的时代印记和祖辈们曾经的回忆与情怀。流金岁月中,这一张张粮票沉淀出了历史价值,成为了一种非遗文化。
走进一段历史
“什么?买粮食不是用的钱,而是粮票?”
“粮票比命都宝贝?”
“粮票长什么样?跟现在的钱像吗?”
……
新时代的队员们对粮票的林林种种非常陌生,辅导员老师的介绍,更让队员们好奇心十足,都想去走近它们,了解那一张张粮票背后的故事。现在,让许天伦中队的队员们带你一起,去听听粮票的变迁故事吧!
萌生一种幸福
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质极度匮乏,粮食无法做到敞开供应,中央政府开始酝酿粮食的计划供应,以满足全国人民的温饱。于是中央政府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很快,各种粮食票证便铺天盖地地进入社会,揭开了中国“票证经济”的帷幕。那个年代,吃饭要粮票,买糖得有糖票,就连买火柴,也得用火柴票。
粮票,是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在中国使用近40多年,那时人们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中国的票证历史可谓是一部凝重浑厚的中华民族创业史,它贯穿了一代人的生活,也将永远存在于这代人的记忆中。
我们今天的生活,再也不需要这样的票证。我们享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感,沐浴着共产党领导下“脱贫攻坚”的新成果。看着这一张张粮票,听着这一个个故事,队员们幸福之感溢满心间,时代使命感油然而生: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三、粮食文化真有趣
10月23日,二(16)许天伦中队的队员们在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常州粮食文化馆进行学习参观。他们个个精神饱满,排着整齐的队伍,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好奇走进了场馆。
五谷文化知多少、仓储历史齐回忆
走进场馆,“常州粮食文化馆”这几个大字便映入眼帘。队员们带着很多疑问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它的相关历史。左侧是一面写满了“粮”字的书法墙,以浮雕的方式展现了不同形式对粮食的态度。队员们瞪大了双眼,仔细观察着它们的区别,有的还和自己的同伴津津有味的讨论着相似与不同之处,有的还小心翼翼的用小手去抚摸感受,仿佛想回到历史,去细细品味其中深意。
随后,旁边的知识板块吸引了大家的注意!这一块块展板上,图文并茂地为大家介绍了“粟”、“麦”、“稻”、“黍”、“菽”这五谷的文化,还有常州古代粮食的生产和流通,以及自古以来关于粮食储存的不同方法。
在讲解员阿姨的介绍下,队员们了解到了“藏粮于技”的重要性。从春秋时期的地窖保存到现在的高科技储存粮仓,队员们惊叹着古人过人的智慧,更自豪于当今中国科技发展的强大。
现代藏粮高科技
接着,来到了队员们最感兴趣的地方——电子沙盘。这个沙盘展现了常州全市的粮食产区、储存点和示范点。简单易懂的表达方式和醒目的颜色,让队员们异感新奇,纷纷围上去辨别不同的颜色对应什么机构。队员们乐在其中,也完成了对常州粮食信息的学习。
队员们深入场馆,站在粮仓内部,进一步体会到了粮食保管技术“从无到有”的过程。伴随着精彩的介绍,队员们稚嫩的脸上慢慢浮现出了惊奇和崇拜,内心也对“粮食”这个神圣的字眼更加敬畏。
走近粮食文化馆的党建展厅,队员们一进门便看到了高高飘扬的党旗。接着映入眼帘的,是常州粮食系统劳模的照片和事迹介绍。队员们认真观摩,细细学习,心中的理想和学习的榜样变得更加清晰。
四、节粮爱粮我最棒
一段宣传片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粮食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普通平凡却又不可缺少。“民以食为天”,粮食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物质应有尽有,我们还有必要从一粒米上节约吗?
每一粒粮食都需要经过100多天的阳光雨露和农民伯伯辛勤汗水的浇灌,才能从农田走上餐桌。据统计,全球每天有8.7亿人在挨饿,餐桌上的浪费一年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面对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我们要警醒起来,行动起来。爱粮节粮,刻不容缓!
一份倡议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节约是美德,节约是品质,节约更是一份责任!让我们从点滴做起,不再浪费一粒米、一个馒头,告别餐桌上的浪费,为此,许天伦中队二(16)班全体队员发出如下倡议:
一、珍惜粮食,适量定餐,避免剩餐,减少浪费。 二、不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
三、饮食要均衡,不偏食,不挑食。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减少剩饭剩菜。
四、看到浪费现象勇敢地来制止,尽力减少浪费。
五、积极监督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做节约宣传员,向家人,亲戚,朋友宣传浪费粮食的后果,及时制止浪费粮食的现象。
一群“光盘族”
有一种美德叫“光盘”;有一种节约叫“光盘”;有一种时尚叫“光盘”;吃多吃少“光盘”最好。珍惜每一顿饭,节约每一粒米,“光盘行动”从你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一米一粟来之不易,节粮爱粮人人有责!作为新时代少先队员,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凝心聚力,节约每一粒粮食,让节粮爱粮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珍惜粮食,拒绝舌尖上的浪费,一起成为新时代文明的践行者!
(活动未完,精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