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做,孩子才会听!
——徐燕娟新北区家庭教育导师工作站第27期暨三井实验小学求原家长大学第122期
孟子言:“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由此可见,“规矩”在孩子一生的教育中至关重要。12月19日晚19:30,我校三年级全体师生相约求原家长云大学,在这里,我们共同聆听我校郑佳老师的讲座,听她聊聊关于“规矩”的那些事儿。
郑佳老师从《律师妈妈5年和儿子签4份协议》这则新闻报道中,以一个律师的角度揭示孩子法制观念和契约意识淡薄的现状,提出“在让孩子追求个性之前,遵守规则才是首先要学习的一课。”这个观点,强调“规矩”二字在孩子一生的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地位。
同时,郑佳老师还指出:很多时候家长很努力地在树规矩,但是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存在着一些误区。她指出了四大误区:
误区一:灌输说教太多,缺乏操作性。通过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一则小故事,她提出“超限效应”这个概念,即在家长与孩子沟通中,如果对规则反复用言语灌输,孩子久而久之会对这些话语产生免疫和烦躁。
误区二:家庭成员要求不一致。孩子很精明,特别会察言观色、看人下菜。所以在生活中,如果给孩子制定了某个要求,家庭成员之间一定要达成一致性,否则会让孩子陷入混乱。
误区三:忽视榜样作用。2018年《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无论是四年级还是八年级,孩子都视“父母”为自己最崇敬的榜样。家长虽然无法选择社会大环境,但是家里的小环境自己可以用心营造。
误区四:不能坚持到底。“21天法则坚持”并不具有科学性,其实习惯的转变是一个需要长时间坚持的过程。如果家长对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就可能出现孩子还没把规则转变为主动自觉的习惯,就提前放弃,不再遵守。
原来教育有时也会陷入误区,那如何建立规则更有效呢?针对这个问题,郑佳老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第一:根据意愿能力,和孩子协商一致确立规则。家长在制定规则的时候要考虑孩子的意愿,不能搞一言堂,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只有充分了解孩子的特点和能力,才能制定出与孩子发展相适应的规则。
第二:规则要具体可实操。简而言之就是规则量化,量化之后才能安排适当的时间去完成。
第三:规则效果可衡量。比如家长发现孩子对作业时间管理的规则缺乏,做作业时特别磨蹭,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制定这样的规则:1、做作业前完成一切准备工作:上厕所、吃东西、学习用品;2、把每次作业当成考试;3、书桌前放闹钟;4、保质保量完成作业、剩余时间归自己;5、让孩子学会管理时间(每门作业预估时间);6、家长模范作用。
规则虽然制定了,但孩子难免会有违反规则的时候,一般情况,孩子违反规则,家长可能会有心软退让、恐吓强势、贿赂讨好、消耗唠叨四种表现。如果想规则能够得到有效执行,需要家长在孩子违反规则的时候进行正确引导。
养育孩子是幸福的,也是艰辛的,树立规则、落实规则并且内化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希望家长们在养育孩子中,少些焦虑和担心,让我们一起学习,通过自己的改变,让孩子对改变和学习有信心,对爱有信心。让我一起携手,陪伴孩子终身成长!
三年级的家长们表示学习了这次家长大学受益颇多,他们纷纷感谢学校提供这么好的学习平台,并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感谢学校和老师对孩子们教育的全面重视,通过本次学习让我更加明白了规则的重要性和说教的无力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规矩要求太多太高,对孩子和家长都是一种压力和焦虑,且可能因“超限效应”而适得其反;规则的制定要遵循“可达原则”,且需坚持到底,习惯的养成平均需要66天甚至更久,中年父母一般工作都很忙,很容易因为各种突发情况而中断或松弛,要激励、引导孩子从被动遵守到主动执行,“自然后果”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才能成长。
——三(9)班胡歆苒妈妈
通过这次家长求原云大学的学习,感触颇深: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家长日常的言行都在孩子的眼里。我们要求孩子遵守规则,那么我们家长日常生活中也要做到遵守规则;我们要求孩子爱读书,那么我们也要做到爱读书。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首先要从我们家长自己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孩子逐渐培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三10班 胡馨媛家长
听了郑老师的讲座,我受益匪浅。家庭教育是全家成员都相关的,要求孩子之前,先做好我们自己。若规则是我们自己都做不到的时候,又有何信服力去要求孩子呢?而孩子愿意配合的前提,还是在于亲子关系。我们应该把爱和规则同时给孩子,先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尊重孩子的意见,接纳孩子的行为,相信孩子会有向上向好的意愿,才能被孩子信任,那么很多规矩不需多言,他们都愿意听,也能自觉地遵守好。希望我们都能用爱和规则让孩子成长得更好!
——三(11)班 王启翾
首先感谢学校给家长们提供平台,定时更新课程,让我们不再做个迷茫和焦虑的爸爸妈妈。也感谢班主任陈老师给我这个机会,说说我的感想。
我们家的孩子因为早产要比同年孩子小很多,一直也是慢悠悠的状态,我总想着在等等,大了就好了。以前一直是个乖宝宝,就在上三年级的今年下半年,却变得特别爱顶撞,钻牛角尖,好的方面就是写作业不用做旁边陪了,要自己一个人完成,明显独立但又脾气大,我是又喜又气,孩子是一面镜子,反映着家长们教育的结果,在这不知所措的时候,学校及时组织了关于三年级孩子变化和应对方法线上直播课程:《这样做,孩子才会听》,我认真的听完整个课程。
课程里,心里辅导老师详细的举例了很多真是实列和生活场景,细心的为我们揭示了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法,从“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等一些列与孩子沟通的问题开始,一一讲解了怎样有效的跟孩子顺畅交流。孩子的情绪与其行为有直接的联系,孩子情绪好了,自然通情达理,并且更可能积极学习,而我们大人常常犯的错误就是忽略孩子的感受,不倾听孩子的感受,甚至否定孩子感受。日子久了,父母和孩子就隔阂越来越大,孩子就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难管了。
父母和孩子最多的矛盾就是学习上的,直播课里老师还给我讲了很多学习工具和高效完成作业的方法,比如写作业前准备好学习工具,上好厕所喝好水,在书桌上放个闹钟,计时完成作业等等,满满的干货,我受益匪浅,不再焦虑,有方向的去指导孩子。
感想最后再次感谢学校贴心的安排课程,期待下期的课程。一个注重家庭教育的学校,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学校。只有学校家庭双结合才能教育出优秀的下一代。
——三(12)班 蔡思晨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