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一起终身成长:求原家长读书会(二)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最可以使劲儿的地方,是自己。如果孩子意识不到成长是自己的事,我们只能等待和示范,而不能代替他安排生活。不过,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是可以安排和改变的,我们重心放在自己身上,孩子就会觉得轻松,也能感受到改变是可以真是发生的,通过家长的改变,让孩子对学习和改变有信心,对爱有信心,这就是陪孩子终身成长的含义。
家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杀手
为什么我们会缺乏安全感
带来终身恐惧的冷暴力
二3班王一帆家长
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摸索这么多年,经常开玩笑说,大女儿好比试验品,第一次当妈的我不知道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正确的教育。当孩子不听话时,时不时会揍一下,指责一下,这是很多父母做过的事,我也不例外,揍完了又开始各种懊悔,各种心疼,各种自责!当女儿进入三年级,有几次我发现孩子做错事面对我时,她闪躲的眼神以及对我产生的距离感,让我心疼不已,我知道那都是我的错,无形中伤害了她幼小的心灵。从那以后,我下定决心自我改变,不再冲动,即使批评她的时候,我也会心平气和地讲道理,克制自己的情绪,渐渐的,我发现大大咧咧的她也会偶尔撒撒娇啦!很庆幸我能及时自我反省,及时自我改正,现在读初一的她性格很好,从小学习就不用我操心,我深知,我的自我改变是最重要的!老二弟弟的性格和姐姐截然不同,但我也清楚,时刻用耐心和爱去教育孩子,一定不会错的!
如果有家暴的家庭一定要及时自我反省,不管是对另一半,还是对孩子的家暴,一定要及时改正,因为很多家庭家暴会养成一种习惯,家暴让孩子不仅承受皮肉之痛,更严重的是会让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父母对孩子经常性的指责、厮打,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馨,感受到的只是恐惧、忧虑,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不敢说出口,最终有可能会做出无法挽回的后悔之事!成长时父母缺乏关爱都有可能造成后天性的安全感缺乏,做任何事都会缺乏自信,时常自卑,总感觉自己什么事做不好。不仅如此,生活在暴力家庭中孩子,由于耳濡目染,长大成人后的家庭生活又会受父辈的影响,将家庭暴力延续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家庭暴力中的冷暴力比行为暴力更伤人,看似很平静,实则伤人极深,孩子不怕父母的打骂,但是如果父母不理孩子,那么孩子会特别的没有安全感,会很害怕,会以各种方式来主动和好。“孩子对父母的是纯粹的爱,他们才能轻易地原谅父母,但也正因如此,他们总会轻易地被父母控制”,每每想到这句话,心里特别的难受,我们总以为我们特别爱孩子,实际上我们只是想控制他们,而孩子对父的爱才是最纯粹的爱,他们的爱远胜于父母的爱。
那些藏在潜意识里的童年创伤
二4班王子瑜家长
伤痛去了哪儿呢?去了人的潜意识里。我就结合一些文中的片段谈谈我自己的收获吧。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有时候会看到配偶表现出让我们很难理解的行为。比如,对某一件小事敏感到不能触碰,一提就炸。如果你的伴侣出现了类似的情况,那一定是引发了他潜意识里的无价值感和不安全感。”
生活中, 我确实是这样的一个妈妈, 遇事总是一点就炸,特别敏感。很容易伤害到孩子。自从二胎出生以后,需要面对的事情比较多,自己的内心不够强大,产生了焦虑的情绪,这种情绪也会传达给孩子,一个人的人生是自己的,解决一系列问题的关键还是在自己。
如果我能发生改变,恶性循环就可能从我这个节点开始变成良性循环,整个家族的命运都会由此而改变。先强大父母的内心,再培养出内心强大的孩子。
“玛莉的父母让玛莉获得了很多关注,但这种关注是极其严格的。比如,如果她乱放玩具,爸爸就会把玩具丢进垃圾桶里,或者一个月都不许她玩,以示惩罚。这种方式,对孩子来说是极其可怕的,而玛莉从小到大都被这样管束、惩罚,她认为这样严厉的管教是没有爱的表现。”
有时候 放手不一定不是不爱,放手才是爱,让孩子做完自己想做的事,让她感受到被尊重,模仿如何去尊重别人。强行干预她们的行为,会制造的伤痛,孩子小的时候可能不会表达,但是长大以后,她会用另一种方式去翻看,比如希望能找到一个跟她父母对待她的方式不一样的人。
人生是独一无二的旅行,很多事情是我们预判不到的,就像上一代人无法预判我们的人生一样。唯有让孩子拥有解决困难的能力。才能让他们独立,坚强。
“比如在生活中,有的人总喜欢磨磨蹭蹭。这可能是因为他小时候父母总是在时间上催促、唠叨、惩罚他,所以,他在成年后反而更加不守时。尤其在婚姻中,伴侣一旦在这件事上触发了跟他父母同样的模式,不断地催促他,他就会感到难过、愤怒和无助。”
我常常因为孩子磨磨蹭蹭,这点我特别关心,回想过往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 我总是片面的给出指示,没有正确的对症下药。其实解决问题的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如果我能多点理解,多点等待,多点耐心,或许孩子会自己改变自己。
下面我通过资料分享下孩子做事磨磨蹭蹭的解决办法:
1.父母唠叨
话说得越多,说服力越打折扣,心理学解释这种现象叫做“超限效应”。家长催促孩子时,一不经意就出现这种现象。当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思维被拉扯,生活被支配,又不敢硬桥硬马地反抗,只能不主动、不合作、不妥协,也就是磨蹭。实际上孩子的拖沓,隐藏着对家长的报复。
2. 父母的“越俎代庖”
许多家长,见孩子做事慢吞吞的,心一急便亲自披挂上阵,代替孩子写作业、收拾房间、穿衣穿袜子等。电视剧《虎妈猫爸》中,连女强人毕胜男都忍不住帮女儿茜茜写作业。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儿童人格教育》书中说,“一个有拖延习惯的儿童背后总有一个事无巨细为其整理收拾的人。”凡事都代劳,容易让孩子责任意识单薄,散漫没有约束。遇到事情,依赖心理和畏难情绪油然而生,必定能拖就拖。
3.时间观念淡薄
《圣经》里说:世间万物皆有定时,播种有时,成长有时,花开有时,凋零有时。孩子的时间观念同样如此。儿童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认为,人类对于时间知觉只有在大脑的推理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产生。研究发现,孩子大约到三岁,才会对时间产生模糊的认识,到了七岁才逐渐形成时间的概念。此外,不少孩子时间的主人是父母和老师,事事由大人安排妥当,自己机械地执行就OK。没有被时间挤压过,当然也不知时间为何物。
结果显而易见:孩子缺乏对时间的感知和敏感,容易陷入懒散、拖延的状态。
了解孩子拖延的真正原因,家长才能“对症下药”,作出有效的补救措施。
1.制定计划表:在计划表中,记录了明天要做的事有哪些,并确定哪些是必须要做的事,哪些事要在什么时间做。
2.培养时间观念:时间看不见,听不着,闻不到,抓不住,抽象得几乎难以语言描述,理解起来本就不容易。孩子的时间观念,更不可能杂草一样靠自己野蛮生长,必须经过家长的精心引导。
3.学会放手:家长要学会放手,留给孩子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独自面对难题,才能找准成长的节拍。放手,是为人父母的一种高级智慧。放手不意味着放弃,而是让孩子走出舒适区,学会独立。独立不但根治孩子的拖延,还能点亮孩子的整个人生。
4.让孩子承担后果:为自己的行为买单,才能萌发责任感。责任感是从跳动的心发出的,能促使孩子刻不容缓去做该做的事。当孩子为自己的拖拉付出了代价,家长适时的教育很可能就会让他迎来改变。
5.改变催促方式:没有人愿意当提线木偶,孩子也如此。他们反应不一,可能无奈,可能生气,可能抵抗,但无一例外的是动作越来越慢。家长可以改变方式,给孩子更积极更柔和的指令。比如,调好闹钟,约定时间,提前语言上提醒“还有5分钟,就要关电视了哦”、“再玩十分钟就睡觉了”。或者用“你做好什么,我们就可以怎么样”的模式:“你如果快一些穿鞋,今天我们去幼儿园就能第一名”、“你写作业快一点,我们就能玩一会游戏”……
没有意识到就无法去改变,最后的结果就是潜意识成为一个人的命运。
父母要意识到,所有对孩子的伤害,最终都会进入孩子的潜意识,影响他的一生。唯有改变自己,改变婚姻、工作和与孩子的互动,才可以弥补潜意识中的缺陷。
在同一个家庭中,亲子关系模式往往会出现“代际遗传”。如果孩子发现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不健康,那么,通常说明父母与他们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关系也是有问题的。
到底该由谁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绝对不要等父母去改变,也不要等自己的孩子来改变,因为一个人的人生是自己的,解决一系列问题的关键在自己。
如果你能发生改变,恶性循环就可能从你这个节点开始变成良性循环,整个家族的命运都会由此而改变。
没有完美的家庭,但是有更好的我们。
求原家长读书会,是一个有爱的组织,这里有一群乐意通过改变自己来帮助孩子更好成长的父母。陪孩子一起终身成长,是父母最好的姿态,也是父母最长远的爱。有爱的你们,一起来加入吧——
组稿:潘文静
供稿:求原家长读书会成员
审核:朱春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