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绚烂之夏花,迎来静美之秋叶。2022年9月9日,常州市小学数学学科项目研究暨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常态化实践》研究推进活动在常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平冈校区召开,马晓明数学实验工作室的全体成员参与研究活动。
一:课堂观摩,精彩呈现
常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平冈校区许真老师执教《简单的周期》一课。许老师以游戏导入,借助卡片图,引导孩子们在动手实验中发现周期现象,借以应用,深入理解周期问题。课堂中,许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实践性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完整的“做数学”过程,让孩子们体会到“想不到”“想不深”时,实验是学习探究的好工具。
二:计划交流,示范学习
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常州市龙锦小学、金坛区华罗庚实验学校新城分校、溧阳市竹箦中心小学、常州市实验小学和常州市觅渡桥小学的项目负责人分别就本学期数学实验常态化实践的进行了研究计划交流。每所实验学校根据本学期研究的进程,从数学实验课程开发、课堂研究、资源建设、实验工具开发等方面介绍了学校开展数学实验研究的工作,各有侧重,各具特色。
三:成果汇报,承前启后
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数学教研员蒋敏杰老师向各实验校作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中期研究汇报。进一步明确了“小学数学实验常态化实践”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提出了项目研究的主要观点。本项目获评省前瞻性项目中期考核优秀等级,获得2021年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第五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特等奖、常州市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同时,结合研究现状,提出项目实施中的“精品课、精品案例”较少,系统课例研究研究不足等后续研究问题。
四:专家引领,明确方向
项目领衔人常州市教师发展学院潘小福院长给老师们做了专业引领和重点工作指导。他围绕“专栏文章如何来读”、“如何总结自我的经验”、“为什么要加强现场教研”、“数学实验课要怎么上出特色”、“新学期要做些什么”五方面,展开了深入、详实的剖析、解读,鼓励实验教师要紧抓时代特征,将数学实验与“双减”工作,与新课标学习相结合,不断形成新内容、新思考、新实践。同时,潘院长以《简单的周期》一课为例,提出了对数学实验课的要求。他提出要注重实验课内容的选择和开发,要破除一上实验课就全部是实验的观念,使数学实验适时适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此次项目活动在工作室成员的老师心中种下一粒种子,生根,发芽。各位老师收获满满:
高岩:今天有幸参加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基地学校活动,通过学习兄弟学校的推广经验和潘院、蒋所对数学实验的指导,对数学实验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思考。我认为,以后我们的数学实验教学可以从三个纬度上继续进行思考和实践:
数学实验的精度:即数学实验的目标。学习过的几节数学实验课,有的是基于教材内容,有的是自己开发的数学实验内容,但总有为数学实验而实验的感觉。数学实验是为了解决某个核心问题,有的问题是学生经过思考就能知道答案的就不用进行数学实验,有的不能知道答案就需要通过实验,分析数据,从数据中发现一般规律。我们需要精准把握本节课数学实验的目标是什么。
数学实验的宽度:目前听到的数学实验课,大多是基于教材的内容或相应内容的拓展,其中计算规律的探索比较多。我们可以根据孩子已有的认知,通过数学实验探索尝试探索生活中更多的规律,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数学实验的长度:目前数学实验课基本都拘于课堂教学,我们可以延伸到更长,如校本课时间、课后服务时间、课后作业时间,甚至可以和我们学校的数学项目化学习整合,让学生进行完整的、沉浸式的学习过程。
徐韵香:数学实验课需要做到精选内容,实验可在某一板块,并不一定要贯彻课堂。实验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思维,如果一眼能看出答案则不必实验。我们老师要不断学习,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实验课在常态化教学中是必要且一直在做的。
在分析交流时需要结构性呈现而非线性呈现,记录单就是学生思维的表现。所以在交流的时候我们不必再让孩子一一说实验过程。而要通过教师的提问让孩子的思维得到提升:你看懂了吗?答案准确吗?你能分分类吗?你还有补充吗?
陈赵贤:今天学习了一节四年级《简单的周期》数学实验课,结合潘小福院长的指导,我认识到规律探究课可以按照发现、分析、表达、应用这4个步骤进行教学。在引入环节,要先告诉学生这些小动物是按规律排列的,再问这里应该是什么?在一排有规律的小动物中找第19个是什么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而不是应用,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通过个例、拓展、生活中的发现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周期排列。另外我还学习到在上数学实验课时要注意精选内容,具备鲜明的实验目的,在学生思维跟不上时才要实验。要有实验手段,通过实验单表征实验过程、学生思维。最后要进行数学化的分析,交流时要有结构化呈现。
撰稿:徐韵香
审核:马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