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经典——教育专著分享》11月1日晚上7点30分,第五十三期求原书吧读书分享在CCtalk上如期而至。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本次活动是由李庆玉老师主持,李庆玉老师、左玲老师和李锋老师进行分享,并分别由马莉铭老师、李英华老师和陆华芳老师进行点评。
李庆玉老师给大家介绍了书籍《目送》,本散文集是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一,虽然内容简单,但文笔细腻,传达出的力量是无穷的,作者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体衰、儿子成长后的渐行渐远、个人生活的点滴都一一记录在这部作品中。
马莉铭老师听后感触颇深,作为教师,我们仿佛一直是生命的目送者,作为教师,即使分离,也是幸福,因为我们目送孩子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奔向大海,融入世界。离开是常态,我们要做幸福的教育者和目送者。
左玲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书籍《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分享。一间教室的容量可以很大很大,可以带给孩子无限的东西——我们能分享到这样的教育智慧,就是获得力量;也许,在未来也会创造一个奇迹。
李英华老师进一步补充道:我们要以身作则,因为“孩子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之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那一个。”
李锋老师给大家介绍了《教育的情调》一书, 在这本书中,你能通过一个个教育小故事,看到真正的教育者应有的样子——敏感而机智,知道什么对孩子合适、什么不合适,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关注孩子的独特之处,关注孩子的个体生活世界,懂得如何“看”孩子和“聆听”孩子。
陆华芳老师就“好奇”二字展开点评。好奇是孩子的天然属性,面对提问,教师需要保护孩子的活跃思维,不能过快给予答案。教育是一种等待的艺术,“一个善于思索的家长或一位教育有方的老师不必是一个能够构造或控制孩子的每种可能体验的人,但是一位有思想的教育者应该是一个善于抓住问题并且能用浅显的方式去深化它的人。”
底蕴是书堆起来的,生命不息,阅读不止。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和时代相通的先进教学理念,创新教育的改革思想,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念从哪里来? 组织教师读书才是最好的方法。
撰稿:宋倩 审核:苏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