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一品:糕团春花绽 巧手共传承
——三井实验小学三(21)青铜小队文化传承活动
富贵花开、八仙过海、十二生肖……一朵朵精妙玲珑的面花在白白的糕团上竞相绽放。3月5日,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堆花糕团”特色项目工作室迎来了三井实验小学三(21)青铜小队的队员们。
堆花糕团是常州市非遗项目之一,寄托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祝福,在常武地区曾经盛行。随着时代变迁,建房时的抛梁、办喜事时的“花”团锦簇逐渐淡出了日常生活,传统文化的复兴要从娃娃抓起已经成为共识,非遗传人华焕仁在堆花糕团原有基础上进行改良,使得技艺更加精湛,作品更具有观赏性、保存性。
面对满屋巧妙绝伦的“堆花糕团”艺术作品,队员们充满了惊奇,不由地惊叹道“这做得简直像真的一样!”。“这是怎么做出来的?”、“要用到什么材料呢?”在队员们好奇地追问下,非遗传承人华娟萍老师提起自己传承父亲(堆花糕团市级传承人华焕仁老师)的技艺的往事,华老师说从小看着父亲制作堆花糕团,那时候每天看到觉得很习以为常,只觉得就是父母养家糊口的一个手艺,自己也不是很喜欢。但是随着自己的父亲年纪越来越大,父亲一直坚持在传承,那颗初心打动了自己。她说:“传承非遗文化既是使命也是责任,常州的非遗文化、国家的传统文化不能在我们的手中失传,我现在跟着父亲专心学习非遗技艺,也在青少年劳技课堂讲解,目的就是要这项技艺不断传承下去。”现场响起了掌声,一段父女的非遗传承故事,一份家国情怀的延续,让在场的小队员以及家长深受触动。
为了让小队员深入地了解“堆花糕团”,华娟萍老师带着队员们集中在几个代表作品前,讲解起了“堆花糕团”的由来以及制作的技法。华娟萍老师针对“年年有鱼”这个作品,从每一样工具的用法,到每一个步骤的手法,“捏,搓,压,剪,拉......”每一步都详细地介绍。
终于到了体验环节,小队员们在制作第一条鱼的时候,各部位的尺寸,手法的轻重把握不好,做出来的鱼有“胖头鱼”,“大尾鱼”,“细条鱼”,华焕仁和华娟萍老师耐心地帮助同学们纠正。在第三条鱼的制作中,华焕仁爷爷告诉队员们:“堆花糕团的基本技法掌握了,我们不光要传承,还需要创新,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来制作自己心目中的第三条鱼。”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的给小鱼做了鲜艳的红色大嘴巴,有的在大鱼背上做了小鱼宝宝,有的把鱼尾巴弯上去做出了游动的状态……华焕仁爷爷看着大家的作品开心地笑道:“大家学会了鱼的制作,每年过年家长做糕点的时候,大家可以都要做一条鱼,让这堆花糕团能够传承下去。”
孩子们的灿烂笑容正是来源于对非遗文化的喜爱,他们学会了基本的制作手法,学会了团队之间的互助,还学会了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大家都满意地拿着自己的作品,不舍地跟两位老师道别:“我们喜欢堆花糕团,有机会我们还来学习更复杂的糕团。”华焕仁爷爷笑着说:“好、好、好!”
非遗文化多姿多彩,承载着历史记忆,迎接时代发展。随着科技进步,老一辈手艺人也在不断改革创新,更好地传承着这项民间技艺。小队员们在活动中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将来一定能成为我国优秀文化的守护者和发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