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求原课程>>特色课程>>科技与创造>>文章内容
小学数学数字化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 2024-02-2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尤佳

小学数学数字化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字化学习首先要基于数学的学科性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发展的特征。在实用好用的指导下,通过我们的实践研究,我们希望通过借助新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支持课堂学习,以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探索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极简主义的理念下不断帮我们打开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使我们能够聚焦到传统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技术的应用促进思维的可视化,促进思维的发展。如数字化平台的选择、数字化工具的使用、数字化教学经费的投入、教学内容的设计等工作中,我们按照简明质朴的原则,采取技术整合、化繁为简等方法,着力将繁杂的技术与平台简单化、便捷化,从而实现好学易用、简单高效的目标要求。

    接下来我将围绕一节课谈一谈如何立足于,我们是如何立足于学生交流的可视度和思维的可视化。

提高参与度

老师们都知道,课堂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真实的课堂学习中来,在课堂中,让每一个孩子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是我们课堂的追求之一,数学课堂需要激活每一位学生的思维,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其中,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日常教学中,我们常用的课堂交流方式更多的是师和生的“你问我答”式交流、学生在答之前不知道其他同学的思考过程,曾经通实物展台交流的方式,以沟通与分享学生的学习成果,但这样的交流有一定的延时性,呈现的资源是有限的,学生的思维还是孤立的,学生只能通过老师呈现的资源了解少部分资源,虽有同桌交流,但这样的做法还是存在思维理解的延时性和资源的有限性,毕竟还是有限的。学生不能在初次思维时缺乏及时性,缺乏支持。学生小组之间的互动交流,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班级授课制的限制。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如何在课堂上实现更广范围内学生之间的交流呢?我们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进行了尝试。

为了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能够得到同伴的交流。我们利用平台的共享功能可以让收集的资源更广,老师看到的更多,覆盖面更交,交流更深入。

增加交流面,让指向思维的交流有更加深入,我们试图通过平台,让学生的思考有凭借。(问题+初步思考)

请看视频:

以学生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为例来谈一谈

从视频中可以看到,借助平台操作,学生将不规则的图形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转化成规则图形,教师应用平台,全样本的收集了学生的资源,提高了学生数学实验操作的实效性,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结果得以分享和交流,丰富了每一个学生对转化思想的体验与理解,同时,学生在平台探究的过程中,还可以通随时查看其他同学的探究过程,丰富了学生的交流方式,使课堂的互动交流更加有针对性,交流也更加深入。

思维可视化

日常教学中,更多的资源呈现是静态的,在组织学生交流时更多的是由果所因,看了结果让学生去回忆思考的过程,虽有效,但往往收学生表达等现实情况,存在着不完善、较抽象,难以直观,使学生的数学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有时,我们借助一些小工具记录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过程和痕迹,教师以此可以更精准地分析学生的思维状态,学生可以更加形象丰富地了解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利用平板的实时录屏功能。学生的操作简单、易行。

看视频:

从视频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录屏记录下了自己多边形面积的探究过程,这样在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每个学生不仅仅是看到静态的资源,而是能够看到学生动态的思考过程,使抽象的数学方法变得形象、可触摸,有助于学生由因到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记录自己的思维过程,使交流时,学生的思维过程可视化。

以上两段视频中,老师都没有利用多么复杂的课堂平台,而是借助学校自身的网络办公平台或者工具软件实现了教学的高效。在项目组的研究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直接使用免费的APP,比如在三角的形内角和教学中,用图形活动APP分割三角形,通过剪、拼、平移等功能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成一个平角,缩小了课堂探究的误差,丰富了学生观察和思考的素材,提供了更具研究价值的机会。第二类是改造部分小工具。比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们就把现成的小工具进行改造,让学生能够在平台亲自拉一拉,感受无论三个角如何变化,内角和都不变,仍是180度。第三类是个性化的开发了一些针对性的工具,比如上《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时我们开发了了小工具,学生只须轻轻点击各个钉子即可快速绘制出形态各异的多边形,大大简化学生的操作过程,灵活度非常高;比如《一一列的策略》,开发了工具,学生只需要在屏幕上任意拖动即可摆放出整齐排列的小棒,从而快速围出相应的长方形。利用软件还可以记录学生围出的各种长方形,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可视化。

到目前为止,我们通过“免费用一些”、“改造一些”、“开发一些”梳理了部分教学内容可使用的工具,使我们的数字化学习趋向极简,当然我们的研究还在路上,还须继续努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学校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电话:0519-85105229 电子邮箱:jsczs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