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数学实验基地校,围绕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我校成立数学实验工作室,以工作室成员为骨干力量,抓主题研讨,全年段铺开,重点突破,不断提升全体数学老师的数学实验实施水平,促进学生数学实验能力提升。
一、建章立制,规范工作室过程管理。
2016年,我们学校的马晓明副校长就参加了常州市的数学实验名师工作室,2017年九组建了校数学实验,自工作室成立以来,领衔人马晓明校长建章立制,规范工作室过程管理。每月进行一次主题研究活动。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有学习沙龙、主题研讨、课例研究、外出学习,每次活动分工明确,过程性材料整理到位。并通过校级网络专题资源平台及时发布,教师们主动参与学习,提升了大家对数学实验教学的理解。
同步进行的还有主题阅读,通过阅读立己达人,为自己赋能、为同伴赋能。借助工作室网站,组织老师重点阅读《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目前我们再阅读《新课标的课例式解读》然后进行分享交流。
二、课题引领,推进序列化项目研究。
前期我们结合市工作室课题《小学数学实验的教学策略研究》,依托市名教师工作室,在各级专家的引领支持下,工作室成员进行了多次案例研究,梳理实验内容,结合大量课例,探索教学策略。
1.梳理实验内容
结合省前瞻性项目研究成果,一备课组为单位,梳理并开发数学实验教学内容,展开实验教学,让全校所有数学老师都加入到数学实验的研究中,带动了数学教研团队建设。以上是整理的部分实验内容。
2.开发实验工具
每学期开展一次实验工具开发交流会,除了现成的实验材料和工具箱外,老师们还会利用自行开发或购买加工改造等途径。
《观察物体》中正方体透视图教具,空间感较强的学生也可以在熟练操作实物摆的基础上尝试使用透视图。
《怎样滚得远》这节课中,我们原来专门设计了实验工具,经过了很多次的调整,不仅要考虑长度,高度,还要考虑斜坡的材质,所以采用铺了桌布的木质斜坡,并搭配角度调节器。后来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损耗比较厉害,而且因为太大,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所以我们又进行了改造,
在《正方体的展开图》一课中,我们购买统一规格的正方体纸盒,并用黑色记号笔标好每一条棱。研究相对面的特征时,可以采用学生的智力玩具——磁力片,两两搭配使用。
《图形的分割》一课中,为了达到透视效果,专门购买了的硫酸纸,并进行剪裁。
《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中,集合平板设计了仿真实验工具。
3.实验工具使用攻略
经过几年的尝试,生长出了本校的实验工具使用攻略。
(1)给学生提供各册教材配套的实验工具盒。(三年级目录)
(2)配备典型课例的教师实验工具箱。(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3)创建数学实验室。创设综合运用实验工具的学生实验环境,有数学图书、数学实验工具等。
在实验工具的开发方面,我们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1项获评市一等奖,2篇关于工具开发的文章省级发表。
4.完善实验评价
如制定每个年级的学生学习手册,指导学生每学期结合学科课程学习,进行5次左右的数学实验,并随着年级的变化,不断增加,应用数学实验的方式找寻问题,学习知识。会自主设计数学实验,编制实验方案及记录单,会进行实验数据分析等,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验素养。
三、确立目标,驱动自主性专业发展。
工作室成员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立足课堂实践阵地,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不断成长。工作室成员专业成长硕果累累,近几年我们累计执教市区级实验教学公开课 30多节,市区评优课一等奖8节。形成校数学实验精品课例23节,制作了3个微视频课例。基本功一等奖2名,评优课一等奖1名,2名成员获得梯队晋升。
四、搭建平台,彰显工作室辐射效应。
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工作室搭建的各种平台,除了常规工作,我们探索多样的活动形态,主动参与校级教研活动的展示,积极与区域开展联动,举办“同题异构”活动,承办市级展示活动,扩大研究效应,全面展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风采。
五、理性反思,转化工作室研究成果。
通过数学实验项目建设,我们完善了数学课程架构,以学校数学课程实施方案为指南,规划学期课程实施学习方式(项目),进行全年级全覆盖的数学实验实践。结合近两年多研究,工作室还进行了成果的梳理和转化,马晓明副校长参与书稿《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撰写。并完成了典雅校区数学实验长廊建设,将近年来的成果进行展示。
作为数学实验工作室的成员之一,我积极研究精品课例,这是我上的《拨算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数学实验课,并和小伙伴一起研究数学实验课题,撰写相关论文。我的孩子们也沉浸在动手做的快乐中,这都是他们的学习成果。
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常态化实施,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引领了我校数学课堂学习方式的转型,促进了师生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