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求原课程>>特色课程>>科技与创造>>文章内容
虚拟实验融课堂 数学教学新样态
发布时间: 2024-09-14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袁怡

五月芳菲醉,研途花更香。5月14日下午,工作室成员们怀着对小学数学数字化研究的殷殷期盼,相约在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中央花园校区,开展“江苏省丁志根网络名师工作室”第18次活动,探索借助数字化工具将虚拟实验融入课堂,推动数学教学展现新样态。

课堂展示 “智”展风采

第一节是由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陈小娇老师执教《认识面积》。在本节课中,陈老师由点动成线,线动成面导入,从找教室中的面出发,列举大量身边的面,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物体面的含义。接着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摸一摸、涂一涂、比一比等数学活动,感知物体或平面图形的哪些部分是“面”,直接感受“面”的存在,形成“面”的表象,感知面的大小,体会比较面的大小的方法。最后陈老师设计了精巧的学习活动,让孩子们借助数字化工具模拟实验,在经历以不同图形作面积单位度量图形面积的过程中,感受选择用正方形度量面积的合理性,充分培养学生量感。




第二节课由南通市海门区能仁小学赵彦老师执教《方与圆》。赵老师通过给书法作品裱框,从中抽象出内圆外方、外圆内方图形引入本课,通过关键问题的追问“你打算怎样求阴影部分的面积?”、“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建立未知与已知的关联,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抽象出内圆外方、外圆内方图形求阴影面积的一般公式,建立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数学模型。课中赵老师利用在线文档收集学生数据,实时反馈学生研究情况,集中数据,让学生更直观的发现数据之间的规律特征。课末赵老师又将课堂升华,将思政融入课堂,增强了学生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实现了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



听评相长 研思共进

善学者明,善思者智,每一次活动既是一次展示,更是一次实践研修的交流机会,工作室成员围绕这节课进行互动点评,畅谈听课收获。

蒋文亭老师:陈小娇老师从点动成线,线动成面这个小魔术引出今天的课题《认识面积》,接着通过找、说、摸、涂、比等一系列数学活动来认识面积,体会面积有大小。在比较面积有大小的过程中,巧妙利用数字化小工具,让活动更加方便,节约了材料。答题环节问卷星的使用,体现个性化需求,学生作业情况实时汇总分析,及时反馈,提高了教学效率。

7.jpg

陆卫华老师:陆老师用“美”“巧”“妙”三个字来评价赵老师的这节课。“美”在中国文化的渗透,课伊始,赵老师让孩子欣赏关于方和圆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之美,让学生领略到中华民族独特的数学智慧,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巧”在一系列的问题串。“妙”在数字化小工具的使用,不管是希沃白板的使用还是在线文档的出现,都用的恰如奇妙,提高了课堂效率。

8.jpg

阅读分享 “慧”享巧思

捧一卷经典,浸一身书香;读专业著作,品教育智慧。阅读充电也是探讨小学数学数字化学习研究必由之路。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高云老师分享了《数字化生存》一书。高老师从分享理由,作者介绍,全书结构,核心观点4个方面进行分享。“信息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向人们昭示出数学既是必要工具,更是先进武器,尽管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但数学却永远是美妙无比的道理。它可以点燃科学思想的火花,使科学理论更加精确”的主题。

9.jpg

活动最后,工作室领衔人丁志根副校长进行活动总结。他指出日常信息化的课堂需要多尝试,多研讨,积极参加各类相关的活动。鼓励老师们敢于挑战,勇于创新,不仅要恰如其分地使用数字化资源突破课堂的重难点,还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希望大家在实践中有效利用数字化手段,充分发挥数字化在创设情境、提供资源、学情检测、互动评价方面的优势,不断提升数字化素养,让数学课堂教学展现新样态。

10.jpg

前路漫漫亦灿灿,笃行步步亦驱驱。此次活动,不仅为老师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空间,也促进了老师们对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堂的再思考。相信工作室全体成员定会不断钻研,不懈探索,向学而教,引领学生向着“思维进阶”更深、更广处探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学校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电话:0519-85105229 电子邮箱:jsczsjxx@163.com